本篇文章1333字,读完约3分钟

期待已久的“减税”政策再次被夸大。

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决定从5月1日起将制造业的增值税税率从17%下调至16%,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和农产品等商品的增值税税率从11%下调至10%。据估计,每年将减税2400亿元。

今年两会结束仅一周后,“减税计划”就隆重推出。政策的速度似乎出人意料,但它实际上利用了这一趋势。

首先,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要求减税。

应该指出,在强有力的政策背后有多方面的考虑。在国内,这是近年来中央政府“减税减负”理念的实践和延伸。早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政府就正式提出“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明确税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税收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进一步减税的要求,明确了每年减税8000多亿元的量化要求。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时间不等人。

“减税”落地需与系统性改革相配合

从国际角度看,美国去年底采取的减税政策被认为是美国的一大好处,客观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发挥了主导作用,也引发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减税;然而,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使一些人对整体出口形势感到悲观。为了应对上述问题和提振市场预期,减税也是适时的。

其次,这一轮减税符合供应方结构改革的方向。

除了全面减税,结构性减税也有所体现。会议强调,除部分行业降低税率外,符合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和R&D等现代服务业要求的企业和电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未抵扣的进项税将一次性退税,即在出口环节增值税退税的基础上建立退税制度。

此外,这对小微企业也是一个很大的好处。会议建议统一小规模增值税纳税人的标准。工商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标准由50万元、8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已登记为一般纳税人的企业可在一定期限内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使更多的企业享受较低的税率优惠。

这意味着,除了短期情况,这一轮减税与中长期发展战略高度兼容。现阶段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明确支持。中小企业是经济的毛细血管,而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力,也是新旧动能转化的最佳代表。允许上述领域享受更多的减税红利,可以有效缓解相关企业的财务压力,有助于激发大众创业和创新的热情,促进更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减税”落地需与系统性改革相配合

同时,这也是政策优化和细化的体现。在以往的减税政策中,享受优惠政策的重资产行业包括高科技行业和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不利于促进后者的转型升级。因此,本次会议将重点关注先进制造业、R&D等现代服务业,并根据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方向对争议点进行调整。

第三,这一轮减税只是“先头部队”,其有效性需要通过系统性改革来实现。

根据市场的普遍预期,目前的方案可能只是一个过渡方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值税减税的方向是由三个转向两个。然而,这次公布的税制改革方案仍然保留了第三等级,只是17%和11%的税率下调了一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因此,这更被视为一个方向性的过渡,很可能这一轮减税将逐步推进。

然而,这种促进不仅是指标和数据的确定,而且是执行。在实施中,要“地气”,不仅要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培训,还要加大对企业的培训,规范产业链上下游的运作,加强依法纳税的管理。事实上,前一轮的减税政策也是坚定有力的,但在基层实践中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据基层税务人员介绍,一些“小企业不愿意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原因是概念混乱,或者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不能开具“抵扣发票”。因此,以“只增不减”为目标的营地改革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障碍。

“减税”落地需与系统性改革相配合

然而,本轮减税“过重”也需要警惕类似的问题。虽然对企业有利的税率调整看似简单,但它实际上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领域的“潜规则”,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包括对相关概念的明确要求、知识的普及和监管能力的相应提高。因此,当前的税制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意味着在保持政策决心的同时,要对实际操作的细节和困难保持耐心,并以真诚的态度积极应对。

“减税”落地需与系统性改革相配合

可以预料的是,根据最近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计划,中国的财政和税收制度正在发生变化。在国税和地税部门合并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大的改革,也有望改变一些顽疾。应该说,作为“第一步”,这一轮减税是与宏观经济环境、战略政策方向和体制改革相协调的一部分,将更好地支持中国经济在未来通过更为系统的改革实现动能转换和要素升级。

标题:“减税”落地需与系统性改革相配合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