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1字,读完约4分钟
盲目盯着农村土地,政府将取代农民的意愿,集中精力建设社区。然而,工业和公共服务跟不上。贫困家庭很难摆脱贫困,甚至重新陷入贫困
如果你搬出土房子,住在一栋楼里,农民不会买?在走访一个极度贫困的县时,发生了这样的事。该县规划了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区。从效果图来看,一排排的建筑都很整洁,文化广场、商店、活动室和其他设施都可以使用。干部们说,在一个区安置几个贫困村可以让贫困家庭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经过深入了解,我从农民那里听到了很多意见:有些人结算,拆房子,住楼房,他们要赚很多钱,他们正遭受饥荒,这使得未来的生活更加困难。有些人担心在村子里吃蔬菜、食物和水不贵,但是搬到一栋楼里就贵了。有些人担心搬进大楼,想在10英里以外的地方种植。如果你不种植它,你周围就没有工业。你应该怎么谋生...
虽然许多农民不愿意,但政府非常热情,积极推动项目启动。一位干部坦言,现在土地使用指标可以跨省调整。贫困县节约了一亩土地,而发达地区则需要几百万元来替代。如果我们不抓紧土地整理,扶贫资金从何而来?但是,盲目地盯着农村土地,政府会取代农民的意志,社区会建成,但工业和公共服务不会跟上。即使贫困户上楼,他们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缺乏发展能力,他们也难以稳步摆脱贫困,甚至重返贫困。
值得注意的是,情况并非如此。前几年发达地区的“农民上楼”和“村庄合并”现象正在一些贫困地区上演。土地利用指数的省际调整是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好政策。有些地方读书不好的原因在于盲目追求政治成就,忽视了穷人的长远发展。扶贫工作做得不够好,基础工作不扎实,政策措施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这不能使贫困人口真正过上美好生活,也会降低扶贫质量。
目前,摆脱贫困是一场“硬仗中的硬仗”。中国约有120个贫困县和29,800个贫困村,贫困率超过20%。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贫困原因更加复杂,脱贫也更加困难。摆脱贫困正在从“赢”向“做好工作”转变。时间越紧,任务越重,在扶贫质量上要下更大的功夫。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一个硬性指标。这取决于援助的精确度是否高,政策是否有针对性,努力工作和做好工作、不断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是否困难。切实可行的扶贫工作和扎实的扶贫过程可以确保扶贫的实效。
扶贫应与农村振兴有机结合。摆脱贫困不是从农村地区消失的过程。村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即使未来城市化率达到70%,仍有数亿农民生活在农村地区。为了帮助贫困的村庄,没有必要拆除整个村庄,并开始一个新的炉灶,也没有必要盲目追求同样的村庄和城市。在农村地区有成千上万的村庄,其中一些是特殊的文化,一些是生态的,一些是工业的,所以不可能建造统一的建筑。要尊重农村的特点,遵循发展的规律,把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风俗习惯结合起来,让农村真正看到山,看到水,记住乡愁。
农民脱贫的愿望应该得到尊重。农民应该决定他们是否要搬家,搬到哪里去。政府应该分类并解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工业支持是必要的,这样农民才能有稳定持久的就业。政府在土地使用、财政奖励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发展农家乐、民俗农场等乡村休闲旅游,扩大农业增收功能,让农民在家里有工作。要改善养老、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不仅要从形式上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还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幸福指数,过上好日子。
多跑到村里,听听贫困户的声音,跑进“泥腿”,就能找到“金点子”,这样扶贫的成效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人民日报(2018年4月8日09版)
标题:扶贫不是让农民都上楼(话说新农村)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