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6字,读完约3分钟
□要实现一个干净、积极的网络环境,必须避免“流量为王”的传播取向,纠正“算法没有价值”的价值判断
打开一些信息视听应用,不难发现一些标题醒目但内容无意义的信息被大量推送,这往往是情感表达、片面解读,有的甚至以恶搞、好奇和粗俗的方式呈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心理学中有一种尖叫效应。例如,在拥挤的街道上,如果有人突然歇斯底里地尖叫,他们可以很快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赢得他们的眼球。“尖叫效应”也在信息传播中得到显著体现。粗俗的内容,如惊悚片、恶搞片、色情片等。,这是非法抓取和编辑,可以很快引起人们的注意。无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还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批评,传播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很高的流量和点击率。
一些网络平台利用尖叫效应获得关注,近年来流行的面向算法的信息推荐技术为实现尖叫效应带来了技术支持。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用户的浏览记录、兴趣爱好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向用户提供更多适合“尖叫效应”的信息,以取悦受众,扩大平台用户群。
然而,算法引导的信息推荐技术可以很容易地自动过滤掉“不感兴趣”和“不愉快”的信息,实现“看我想看,听我想听”。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接受的维度变窄,信息获取的渠道单一,从而在单调的信息互动中形成特定的兴趣习惯,使人们陷入“信息茧屋”的桎梏。值得注意的是,算法推荐也可能导致“尖叫效应”和“信息小屋”效应的叠加:一些平台利用“尖叫效应”来传播博主眼球中低俗的内容,以获得关注和流量;算法引导的信息推荐技术有助于构建充满低俗内容的“信息茧屋”,这不仅使用户深陷其中,而且容易形成舆论生态中的“恶钱驱逐善钱”。
“技术中立”不等于“价值中立”,工具理性也不应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先驱,也离不开价值伦理的守望者。要抵制舆论生态的“恶钱驱逐善钱”,实现网络环境的清洁、良性,必须避免“流量为王”的传播取向,纠正“算法没有价值”的价值判断。在这方面,网络平台运营商应该承担更坚实的责任。一方面,强化内部监管责任,对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和控制,绝不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和制造谣言的平台;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反思算法推荐的逻辑,防止其成为不良内容传播的帮凶,用健康的企业价值观规范和引导算法的应用。同时,相关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充分调动网民的积极性,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相关治理。只有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合作,才能建立一个清晰的网络。
《人民日报》(2018年5月2日,第18版)
标题:“尖叫效应”与“信息茧房”(论政)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