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77字,读完约6分钟
中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潜在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总供给将继续保持充足,为价格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张锐
最近,央行在发布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时,特别强调国内经济基本稳定,供需双方总体相对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定,更加灵活适度。因此,中国经济没有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由于新冠肺炎爆发肺炎,生产停止,产品供应缺口突然扩大。在此期间,粮食和蔬菜价格分阶段加速上涨,随后疫情的全球蔓延中断了产品供应链,对通胀的担忧无止境;特别是,基于抵御和对冲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害以及支持疫情后恢复生产的需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在原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加灵活的选择。上半年,各类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增长2.42万亿元,m2增速达到13.2%,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作为一种思维惯性,有些人认为通货膨胀将跟随货币发行,而cpi(消费价格)在
另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急剧下滑,这将不可避免地抑制中国的出口需求。此外,国内消费需求的恢复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出现通缩的可能性似乎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去年同比下降0.3%之后。今年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了1.9%。鉴于一年零两个月以来ppi一直处于负值区间这一客观事实,许多人可以很容易地判断中国已经经历了典型的通缩风险。
在短期内,受食品价格的驱动,今年下半年价格将略有上涨。然而,随着生猪库存逐渐恢复正常,猪肉供应的利润率继续提高,由于肉价波动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ppi抑制非食品价格,今年cpi增长目标将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国内供应方面的工作和生产已经基本恢复,产品供应的弹性有所增强。尽管由于疫情造成的有限的群众活动已经恢复正常,伴随而来的消费的边际改善将在一定程度上拉高食品价格,但需求永远不会远远超过供给,两者可能会表现出一种微观平衡状态,因此价格持续不可逆转地急剧上涨的可能性自然很小。
就通货紧缩而言,尽管疫情爆发后需求方复苏慢于供应方复苏,但总需求的缺乏也会抑制生产者价格指数。然而,5月份的国内出口出现了正增长。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下半年将获得外部需求持续改善的格局。继续并加强;另一方面,随着“新基础设施”投资的启动和发挥,全面恢复工作和生产带来的就业需求的恢复,出口内销政策刺激的消费动能的释放,工业品出厂价格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支撑和拉动,ppi同比下降可能持续收窄。按照通货紧缩的国际标准,即整体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而经济衰退,目前在中国没有任何痕迹。因此,与通货膨胀相比,通货紧缩不必挂在心上。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中国将是今年唯一能够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9.2%。此外,在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和长期积极趋势的同时取得的进展不会因疫情而改变。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渠道中,通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通胀的可能性并不排除。然而,就中国而言,后者也没有形成的基础。
首先,长期通胀缺乏货币政策条件。货币宽松程度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搞“洪水灌溉”将是中国货币当局坚持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线,央行也不会像西方国家央行那样实行财政货币化,这决定了中国未来大规模、全面货币宽松的可能性很低,更不可能形成货币泛滥的趋势。退一步说,即使由于反周期监管而出现阶段性货币过度,也不一定会形成通胀。例如,在金融危机后的过去十年里,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规的宽松货币政策,但它们从未能够实现通胀率为2%的目标;今年,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货币增加了多达5万亿美元,价格没有变化。如果基础货币能够在流通过程中得到很好的管理,比如直接进入和分配到实体经济中,通货膨胀的风险就可以大大降低。
其次,中国不存在长期通胀的供需失衡。价格上涨从根本上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对变化。多年来,中国的供应方结构改革更好地清理了工业部门无效的生产能力,同时促进了国内工业供求的再平衡;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潜在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总供给将继续保持充足,从而为价格稳定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从广度和深度被植入制造业。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加迅速和敏感,产品结构更加优化和合理,供给方能够强烈释放培训和刺激消费的动能。与此同时,不断升级的消费也能引导企业,供应方的灵活制造能更好地满足个人需求。最后,供需实现准确匹配和有效对接,不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第三,长期通胀缺乏公众预期的支撑。自2015年以来,中国实施的通胀目标体系很好地锁定了通胀预期。在过去五年中,年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4%、2%、1.6%、2.1%和2.9%,接近每年的目标值。此外,今年两季的消费物价指数分别为4.9%和2.7%,显示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卢卡斯创立的理性预期学派,公众从过去的通货膨胀趋势推断出的通货膨胀预期会增加未来的通货膨胀。相反,长期的低通胀趋势可以冲淡和消除人们预期价格上涨的心理压力,支持人们更合理地安排消费支出,避免情绪化带来的需求驱动型通胀风险。中国的长期低通胀趋势正符合这一点,而居民收入的预期稳定增长构成了中国中长期物价稳定的基石和基础板块。
最后,长期通胀没有外部市场基础。经济结构的升级、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料汽车以及页岩气的开发,决定了国际市场原油供大于求的局面将继续正常化,同时也创造了低油价的长期生态。低油价不仅打开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趋势,还持续抑制了ppi,同时压低了cpi中的非食品价格,从而完全消除了全球范围内成本驱动型通胀的风险,也失去了中国进口通胀的压力。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配置比例将继续上升。与此同时,已经升值十年的美元继续升值,空的空间非常有限。未来,人民币将继续保持平稳上升趋势,汇率渠道输入的通胀压力将得到有效稀释;此外,汇率的稳定必然会对人民币在国内市场的购买力形成积极的预测,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和输送氧气到货币价值,进而构成对价格稳定的实质性支持。
标题:张锐:供需均衡使中国经济长期远离通胀与通缩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5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