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14字,读完约8分钟

文摘: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农村振兴战略以来,就农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重要论述,开拓进取,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农村全面振兴作出新贡献。”习近平同志历来关心“三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农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总的出发点。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思想指南和行动指南。

人民日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深化对农村振兴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根据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和重大社会矛盾的变化,提出并深入阐述了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从农业和农民三个维度强调,全党和全社会要“全力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期农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2018年1月30日,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农村振兴是一场大棋,我们要把这场大棋打好。”同年3月8日,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从推进农村工业振兴、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农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同年9月21日,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优先是总方针,工业繁荣、生态宜居、农村文明、 有效治理和富裕生活是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从“三个全面”到“五个振兴”,再到“三个概括、一个保证”,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部署反映了我们党对农村振兴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人民日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坚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优先的总方针

习近平同志强调,农业和农村的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牢固确立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取向,把落实“四个优先”要求作为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配置干部,满足发展要素配置,保障农业、农村和农民资金投入,安排农村公共服务。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加快填补农业和农村不足的重大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和政策取向。在干部配置、要素配置、资本投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创新。

人民日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构建新型工农城市关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振兴之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应加快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广、利益共享、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在城市落户,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动、城乡互补、综合融合、共同富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是将城市和农村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或发展共同体,通过城乡要素、产业、居民、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整合,构建新型的工农城市关系,实现工农城市的共建共享。这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人民日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弥补农业现代化的不足

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尽快弥补农业现代化的不足,强化农村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因此,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思想,把简单的农业现代化概念扩展为更丰富、更科学、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和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它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根本目标。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山东代表团时指出的那样,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质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人民日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坚持质量和绿色促进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000061)日益丰富,从总体上解决了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但农产品质量安全依然突出,优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实现农业的优质发展,关键是以农业的质量和绿色发展为核心任务,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以质量促农业,以绿色促农业”,强调以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为主线,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创新能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这些重要论述丰富了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对促进农业优质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联系

中国人多地少,小农家庭经营是中国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小农生产的作用,处理好小农生产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将小农生产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的重要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落实支持小农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政策,完善“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公司”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联系,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农业国情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快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农村地域广阔,村庄类型多样。乡村治理必须立足国情和农业条件,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所谓的“善治”意味着良好和有效的治理。为此,必须完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的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和创新村级党组织领导的动态村民自治机制。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一种更加完善、有效、多元、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其中,自治是基础,法治是根本,德治是先导。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社会活力、和谐与秩序的重要保障。

人民日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促进扶贫与农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与贫困作斗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然而,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长短期结合、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长期推进。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扶贫和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只有深入贫困地区,与贫困作斗争,才能为农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实现农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目前,战胜贫困的关键是在深贫困地区战胜贫困,征服贫困人口集中的村庄。近年来,我们针对具体的贫困人口提供精确的援助,把我们的努力集中在贫困地区,并激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和致富的内在动力。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脱贫成果将不断巩固和扩大。到2020年,按照目前的标准,消除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取消贫困县的所有上限以及解决地区整体贫困的目标将会实现。

人民日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标题:人民日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