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31字,读完约14分钟
仍在持续的新冠肺炎肺炎引起了市场的焦虑。2020年是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疫情后的经济发展,是经济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简要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后,本文提出了15点建议。
作者:韩鹤源,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会副会长
作者:韩鹤源、郭杰群(麻省理工学院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研究所所长、麻省理工学院交通与物流中心兼职研究员、清华大学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于3月初起草,首次发表在4月号的《清华金融评论》上
首先,环境不同于非典时期
2003年非典和2019年新冠肺炎肺炎都是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一方面,它的爆发导致了私人消费的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它也对工业制造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最终对国民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然而,与2003年相比,2020年中国面临许多不同的环境。它体现在;
1.外交环境不同。2003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不久,中美关系良好,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于2003年3月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美国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中东。当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已经持续了近两年。尽管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许多问题上的政治观点不同,但他们对中国的态度是一贯的、严格的;
2.他们生活在不同的人口周期中。2003年,中国经济仍处于人口红利的大循环中。然而,随着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今天的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人口赤字周期的前夜;
3.不同的经济结构。中国现有的服务业和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显著增加。2018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其中,服务消费占私人消费的50%,这意味着中国30%以上的经济增长依赖于私人服务消费。受疫情影响,第三产业首当其冲。同时,由于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更大。在投资方面,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而债务增加,投资信心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疫情可能会延续投资信心不足的现象;
4.国际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2003年,作为欧美消费者的主要供应国,东南亚国家,包括亚洲四小龙,还没有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完全恢复过来。当时,中国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凭借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巨大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产业。目前,国内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高,人口红利消失。随着贸易战的爆发,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开始出现。
5.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资周期是不同的。2003年以前,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此后,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件环境不断改善。然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也带来了经济增长对投资、信贷增长和货币扩张的过度依赖,甚至带来了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和粗放式发展的问题。显然,中国目前对传统基础设施(所谓的铁公基)的投资明显低于2003年。然而,即使是像5g网络和数据中心这样不断被大肆宣传的新基础设施,其规模也是有限的;
6.房地产周期是不同的。2003年,房改带来的房地产业的爆炸性增长才刚刚开始。2003年8月,非典过后不久,房地产业被正式列为支柱产业。近20年来,中国房价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其弊端已经显现。随着房价的上涨,企业的土地/租金成本不断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早在2014年,深圳企业的土地和租赁成本就占其总成本的30%。如果我们说这只是房价引起的直接成本,那么房价引起的间接成本也会迅速上升。此外,高房价也间接促进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随着全球化进程中生产要素的成本差异越来越小,各国在争夺企业和国际产业时,成本竞争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然而,高房价带来的高地租成本已经成为削弱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这也是近年来中央政府反复强调“住房不可投机”的根本原因。
简单地说,与内外部经济环境、国内经济结构、投资周期等因素相比,2003年中国经济的上行势头非常强劲,为疫情结束后的短时间内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势头较强。此外,家庭、企业和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也大不相同。这决定了我们的货币政策已经移动了0/123650/123840/124240,这比2003年更加有限。
第二,疫情对世界和中国经济都有影响
肺炎在新冠肺炎的蔓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远远大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2019年,中国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非典时期的4.3%大幅上升至15.8%;世界贸易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4.3%上升到11.7%;中国出国旅游的人数也从2003年的2000万增加到去年的1.6亿。2019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7%。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市场和服务的消费大国,为全球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就个人消费而言,根据携程的数据,仅在2019年春节假期,中国就有约700万人选择出国旅游,覆盖了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1372个城市。如果人均消费为10,000美元,仅在2019年春节期间,中国就将向世界其他国家贡献约100亿美元。此外,安永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德国汽车公司近40%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中国是德国汽车公司最重要的市场。美国汽车公司也是如此。2019年,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汽车销量超过了美国市场。根据麦肯锡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2018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奢侈品市场的近三分之一。
就工业需求而言,2018年中国原油消费量达到6.51亿吨,其中4.62亿吨来自进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与此同时,中国当年消耗了18亿吨铁矿石,其中约10.4亿吨来自进口。澳大利亚9.2亿吨铁矿石中有80%出口到中国。根据智利国家铜业委员会的数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铜出口国,中国的进口约占该国铜出口的40%。
就全球供应链而言,美国零售业领袖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超过41%的服装、72%的鞋类和84%的旅游商品来自中国。不仅在终端市场,而且事实上,工业制造的许多中间环节也离不开中国。例如,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从2018年开始,美国成为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也成为越南最大的进口市场。事实上,中国已经在智能手机、电脑和汽车零部件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从墨西哥到越南的工厂所需的一些原材料和零部件。
此外,我们应该警惕疫情不再局限于中国。随着疫情的蔓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受到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样,反过来又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毕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链条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欧美市场。一旦消费和制造因疫情而受挫,它将逆转,进而影响中国。
由于中国完善的工业制造体系和具有竞争力的生产要素成本,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基于各国对国际产业分工下形成的全球供应链的认知,世界贸易在过去20年中大幅上升,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一直在上升。然而,在疫情发生后,如果各国改变认知,缩短创造剩余价值的链条,并重组自己的供应链结构,以减少对其他经济体的依赖,这将意味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能会中断。就中国而言,国际产业将加速转移。
三.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当然,疫情对国内和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控制疫情所需的时间。如果新冠肺炎的肺炎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国民经济将很快在内部力量的牵引下回到原来的轨道(政府也很有可能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加速经济复苏),而此前被抑制的投资将迅速反弹。这样,疫情对市场需求和生产的影响将仅限于短期,不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基本增长潜力。当然,这一结论是基于疫情得到迅速控制,全球供应链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的事实。
如果我们延续中国过去20年的发展模式,特别是短期经济冲击下的应对策略,笔者预测,中央政府将在今年推迟的两会上强调确保就业、稳定增长和促进发展。中央政府将实施比去年更具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过财政政策手段,如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大幅增加政府支出;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推动降低利率,并向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以刺激消费和总需求。作者不排除今年的财政赤字率甚至超过3%的可能性。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今年降息的可能性比RRR降息的可能性更大。同时,不排除继续降低中期贷款利率、反向回购利率等政策利率,这将压低贷款市场的报价利率(lpr),进而降低贷款实际利率。
然而,这种单一、过度依赖和双重扩张的应对方式可能弊大于利。长期以来,中国政界和商界普遍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创造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和财富。”伴随这一观点的建议过于关注短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忽视了长期的国家战略目标和机构改革。过度依赖“双重扩张”的老路可能会解决暂时的痛苦,但无助于解决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也无法有效抵御外部的持续冲突。
第四,深化供应方结构改革是应对疫情影响的根本途径
笔者认为,应对疫情影响的根本措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供给方结构改革为主线,着力实施货币紧缩、降低成本、顺周期性、宽调控、宽松金融的“十五字”政策。具体来说:
1.“紧缩货币”是指按照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主张实施“单一规则”,将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固定在与潜在经济发展速度大致一致的水平,反对政府的“相机控制决定”。这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受疫情影响,不仅消费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和投资也受到严重影响。工人不能重返工作岗位,工厂也不能恢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商品过剩,而是商品供应短缺。在消费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居民的消费意愿并没有下降。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如果经济不能及时复苏,也可能导致滞胀;并可能再次导致金融欺诈。凯恩斯认为,具有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随着利率变化而变化的需求;它与利率负相关,当利率下降时,投机动机和货币需求增加。在微观经济层面,鼓励非金融企业增加对金融资产的投资,减少生产性投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紧缩货币”实际上是在积极而稳定地坚持“去杠杆化”。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提到的货币紧缩是为了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与潜在的经济发展速度相一致,而不是通过忽视市场需求来盲目减少货币供应量;
2.“成本降低”,目前,全球化中生产要素的成本差异越来越小,成本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成本管理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手段,事实上,它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企业和一个行业的负担,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起点,事关国家竞争力。如何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嘉图在《政治经济与税收原则》一书中强调,减轻税收负担是增加经济的最佳途径,而将收入用于非生产性消费是阻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非生产性消费是税收和租金)。因此,要增加国家财富和扩大资本积累,就必须有效地减少税收和租金。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收负担、地租成本、社会保障成本、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来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3.“顺周期”,政府需要减少反周期干预的频率,通过顺周期“衰退”激活创造性破坏机制,实现大创新,促进技术进步。这种“衰退”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其实质是供给方结构改革五大任务中的“去产能”;
4.“宽调控”,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中国有更多的经济调控。事实上,早在2016年5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深化行政管理、分散权力、优化服务、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职能、提高效率”的电视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行政管理、减税和创新都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供给侧体制改革。为此,我们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深化分权与分权的结合,进一步优化服务,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总理在会上指出:“企业普遍欢迎政府通过减税、减费等措施帮助降低成本,但他们希望政府通过分散、整合和优化服务来降低机构交易成本。”;
5.“宽松金融”意味着扩大财政支出。由于这种流行病是对经济的一次性外部影响,而不是经济结构的系统性变化,因此面临现金流问题的企业急需输血。目前,降低企业支出或成本的减税措施不能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难以达到“挽救生命”的目的。政府应通过退税、直接补贴、增加转移支付等有针对性的财政援助,支持企业尽快获得部分现金流,避免企业因现金流中断而陷入经营困境,防止企业集中倒闭、失业潮和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问题。因此,为应对疫情对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政府有必要增加一定的财政支出,这与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政策是截然不同的路径。
V.摘要
总之,就疫情而言,中国面临的最大危机在于反全球化意识的可能深化。在过去的两年里,国际产业体系实际上已经两次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反复的冲击使国际社会认识到过度依赖中国(包括市场和供应链)可能导致过度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有没有可能让更多的国家逐步撤退,从而避免整个产业链因价值链分散而关闭的风险?
至于中国对最大经济危机的反应,在于我们过度依赖双重扩张的方法,过度关注短期经济目标,而忽视了国家发展和机构改革的长期战略目标。“宽松的货币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创造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和财富”的观点在中国政界和商界长期流行,如果再次被采纳,将令人担忧。因此,在疫情过后的中国,我们不仅要考虑确保就业和稳定增长,还要考虑如何尽快应对上述危机。
这篇文章转载自“一楼,政治和经济日”。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韩和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疫情后经济恢复至关重要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6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