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7字,读完约4分钟

在今年两会期间,从习近平总书记赴代表团参加审议讨论时的重要讲话,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CPPCC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不难发现,“民生”是一个高频词。3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闭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汪洋在闭幕会议上讲话时,要求全体委员“始终关心国家大事,热爱人民生活”。

人民日报海外版:“就业优先”背后的“最大民生”

改善民生和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把“在发展中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四项基本战略之一。它还强调“就业是最大的生计”,“我们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放在宏观政策层面,强调“就业必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一变化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许多研究经济形势的专业机构都意识到中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创新:除了国际通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增加了“就业优先政策”。国内人民更加热情和自信。“如果国家这么重视,我们的就业肯定没问题”!

事实上,“就业优先”背后的含义远远不止于此。

就业优先是中国的底线和整体稳定的关键。

就业在一端引领着数以千计的家庭,在另一端与国民经济的大趋势相联系。有了就业,人们有了生活来源,有了消费的信心。就业稳定了,市场就稳定了,扩大消费、促进投资、刺激经济就有了基础。稳定就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运行的“下限”。2018年,中国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均稳步下降,就业总体稳定。然而,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就业不确定性增加。定义“就业优先”,一方面是提前计划,做好政策储备,为可能的冲击做好准备,给空留有余地;另一方面,也是确保实现“稳定就业”的底线,这是“六个稳定”的首要目标。就业一旦脱离合理范围,就会出现明显的波动或失业率急剧上升等。,我们可以采取果断的控制措施来稳定它。

人民日报海外版:“就业优先”背后的“最大民生”

就业优先反映了中国对经济增长的新理解。

根据传统经济理论,就业与gdp增长方向一致,稳定增长自然会稳定就业。经济增长确实是拉动就业的“火车头”,这也是中国保持一定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相同的增长率下,不同的经济结构、不同的发展战略、不同的政策取向和不同的运行模式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一些经济体中,出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但没有就业增长”、“一方面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另一方面是大规模失业”的情况。这一次,很明显,“就业优先”而不是“增长优先”表明中国不是追求简单的高增长,而是协调稳定的经济运行;中国看重的不是令外界惊讶的数字,而是涉及人民最佳利益的就业稳定性;中国不希望没有就业和低就业的增长,但强调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之间的良性互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就业优先”背后的“最大民生”

“优先权”这个词不常见。经济发展有多样化的目标和政策。把它放在“优先”位置,意味着宏观政策将全面评估其对就业的影响,并优先考虑就业;政策措施的实施将考虑到它给就业带来的变化,并优先考虑就业;财政、税收、金融、工业、投资和贸易等经济政策将重视与就业的联系。如果有矛盾,就业将优先考虑。

可以预期,“就业优先”不仅会坚定支撑整体就业形势,还会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新的变化:结构优化的步伐有望继续加快,因为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强;中小企业必然会因为“小企业、大就业”而得到更多的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因为民营企业一直是新就业的主要渠道;空时期的创新和创业将会更加开放,因为创业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就业……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中国“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新呈现,见证了中国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就业优先”背后的“最大民生”

(作者是该报的高级编辑)

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就业优先”背后的“最大民生”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8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