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6字,读完约3分钟
污染防治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今后将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打三场硬仗,重点抓好打赢蓝天防御战等重点任务,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金融是金融支持防治污染的主要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在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说,金融部门通过支持反污染斗争,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广泛筹集资金,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国家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经过艰难的发展,中国的绿色金融已经初步具备了数量优势。截至2018年底,中国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已超过8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16%。同时,中国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已达6000亿元,居世界第一。
然而,绿色金融尤其是绿色债券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统一,绿色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固定和成熟投资者少,绿色债券平均期限短...这些问题可以归因于财政资源的供给。简而言之,如果中国的绿色金融想要走得更远,资金的供应需要跟上资金的需求。
要填补绿色金融资金的供需缺口,首要任务是在中国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要求国内统一、国际一体化、清晰化和可执行性。一旦标准统一,绿色金融的参与者可以被纳入同一话语和运作体系,政府可以引入更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
要解决绿色金融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明确统一的绿色财务标准的前提下,有许多可用的市场化手段。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正伟认为,新兴经济体的主要绿色融资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注重资本回报,但绿色项目的直接收益往往不高。因此,通过减少绿色项目的资金占用,可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同时也有必要降低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
陆政委的观点体现了市场化手段在发展绿色金融中的功效。金融部门可以考虑采用市场化手段,如降低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优先考虑绿色债权,减少绿色项目的资金占用,增加绿色融资的资金供给。
环境污染具有负外部性,而绿色金融具有正外部性。无论是对冲环境污染造成的负外部性,还是将绿色金融的正外部性内化,政府都有必要发挥适当而有效的作用。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改善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
政府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积极的激励机制,实施差异化监管,以引导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目前,央行已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政策评估体系。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将一些绿色金融试验区的有效做法推广到全国。例如,应建立差异化的绿色贷款贴现机制和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开展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绩效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建立支持绿色信贷的再融资货币政策工具的特殊机制。有了这些激励措施,政府可以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创造“关注绿色,就能获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的企业文化和时尚。总之,政府的高效和有限的行动可以将自上而下的制度优势与市场机制的效率优势结合起来,充分释放污染防治中的绿色金融力量。
标题:充分释放污染防治中的绿色金融力量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8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