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7字,读完约4分钟

消费扶贫的一端与贫困地区相连,另一端与广阔的市场相连。其最大特点是利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过程

要找到消费扶贫的利益连接点,穷人需要产品有“销售渠道”,广大消费者需要消费有“质量保证”

消费者扶贫“人人都能做”,应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使“人人都愿意做,人人都能做”

春节探亲访友时,我发现餐桌上出现了“新菜”——来自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000061,诊断单位)。在春节消费大潮中,消费扶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新疆红枣、河南野生猕猴桃、湖北丹江水产品...在贫困地区吃高质量的特产不仅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要,也给贫困人口带来了增收效应。消费帮助穷人一举两得。

消费扶贫的一端是贫困地区,另一端是广阔的市场。其最大特点是利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过程。中国有近14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有一张图片说,中国人一年吃70亿只鸡,30亿人去农村度假。庞大的消费市场扩大了空扶贫的空间。从深层次看,消费扶贫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可以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促进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继续实施扶贫攻坚中消费扶贫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实施消费扶贫”。

人民日报:消费扶贫 在共赢中谋长远

充分发挥集中精力做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创造反贫困奇迹的一大秘诀。消费扶贫作为中国扶贫的重要方式,当然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例如,在贫困地区以“买而不捐”、“买而不帮”的方式购买产品和服务,不仅可以满足单位或个人的消费需求,还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摆脱贫困。还应该指出,通过消费来减轻贫困本质上是一种“你卖我买”的商品交换行为。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只有买卖双方实现互利共赢,消费扶贫才能持续发展,消费潜力才能成为扶贫的动力。为了实现双赢,有必要在双方的利益之间找到一个连接点。穷人需要“适销对路”的产品,消费者需要“质量有保证”的消费。

人民日报:消费扶贫 在共赢中谋长远

为了获得产品的“销售渠道”,政府部门需要在贫困地区和消费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有必要突破制约消费的痛点、难点和阻滞点,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方面帮助贫困人口,使贫困地区的产品能够真正流动。例如,开放供应链,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连锁;整合产地物流设施资源可以降低贫困地区产品的物流成本;不断提高穷人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农产品”商业模式的形成...克服流通障碍,提高流通效率,才能真正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市场,为消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人民日报:消费扶贫 在共赢中谋长远

为了获得消费的“质量保证”,有必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供方改革。外部刺激可能导致暂时的消费,但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产品的质量和特性,以形成持久的消费效应。换句话说,特色农产品不仅要追求规模和数量,还要追求品位和质量。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利用该体系保障特色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对于企业和贫困群众,要坚持诚信为本、质量第一的原则,让特色产品绿色安全,让乡村旅游远离屠杀游客等混乱,促进良好信誉和长效的建立。

人民日报:消费扶贫 在共赢中谋长远

从另一个角度看,消费扶贫为每个人参与扶贫提供了机会。贫困地区往往很偏远,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消费参与扶贫过程。通过消费减少贫困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我们就可以为扶贫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标题:人民日报:消费扶贫 在共赢中谋长远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