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80字,读完约8分钟
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血液。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对金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日益旺盛的发展趋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农民对财富增长的渴望,都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深层滋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明显短板,农村金融资产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能力较弱,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尚未建立。随着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包容性可以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借助金融科技,金融机构有责任、有条件扩大农业、农村、农民金融服务范围,唤醒农村“沉睡”资产,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形成金融资源“取之于农业、用之于农业”的可持续、数字化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金融技术手段突破时间和空,促进信息共享,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门槛,对解决当前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实践证明,以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融入农村居民生活,满足农民追求财富增长的美好生活,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议在农村地区建立“户均信贷、村村通平台、乡镇通网络、县市通市场”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确保其可持续性,通过金融技术赋予农村地区权能,逐步解决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失衡不足的现实问题,让农民有尊严地享受正规、优质、普惠的金融服务,不断满足农民追求财富增长的美好生活,为农村振兴插上金融技术翅膀。
一是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技术运用能力,形成“家家有信用”的良好局面。
金融技术为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快车道。过去,农村地区的高出行成本和农民信用数据的缺乏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持续存在。如今,互联网技术为开辟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创造了有利条件,大数据技术使农村金融风险更加可控,物联网技术解决了抵押贷款风险监控问题,云计算技术打破了资源共享壁垒,有效降低了投入成本。金融机构可以借助金融技术,积极向农民发放信贷,采取先发放信贷后使用信贷的模式,增强农民的信贷意识,利用信贷完善农民信贷数据系统,营造良好的农村信贷环境,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然而,金融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离不开稳定、高速、广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扩大和提升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5g商业化”,“实现城区光网络覆盖”,“98%的行政村将实现光纤接入和4g网络覆盖”,届时,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仍将存在较大差距。 5g技术可以有效超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为金融技术在信贷信息系统和智能农村建设中的深度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服务。 建议加大优惠力度,加快农村联网降费,制定农村5g商业服务全覆盖行动计划和时间表,加大物联网和云平台系统建设投入,加强农村数据采集渠道建设,通过金融技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信用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农村“家家有信用”的良好局面。
二是多方共同努力构建村级数据共享共建平台,建立“每个村都有平台”的数据支撑。
农民“融资难”的核心问题在于信用数据的严重缺乏和农村信用信息系统的不完善。虽然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建立了省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但由于农村信贷业务发展滞后,该平台仅保存少量的农户信用数据;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人民政府,掌握了农村居民的土地承包和土地确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保障、补贴、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婚姻、子女教育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金融机构提取农民基本信息困难,提取方法的合规性和数据安全性亟待解决。总之,与城市相比,农村主体的基本信用信息相对缺乏,农民缺乏有效且可转让的抵押资产,这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在农村开展信贷业务,迫切需要农民的基本信息作为信贷补充。据了解,“河南省兰考市数字普惠金融”模式采取“家家有信用”的形式,根据每个农户的基本信息和实际资金需求,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无条件信用,有效建立农户与银行的联系,通过农户信函积累信用信息,不断提升信用。
建议新成立的地方政府数据管理部门率先对农民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和脱敏,然后利用多元化的信用信息收集渠道和“不断完善”的主要信用形象,将其纳入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政府信息与金融信息的互联互通,通过相关涉农数据的公开共享,促进农村信用评分体系和机制的建设。鼓励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电子商务、体育、旅游、娱乐、婚姻等机构的信息服务下乡,通过建立村级生活服务信息平台(或app),补充和完善农民的动态行为数据。会同金融机构,科学设计农村信用评分模型,在丰富农村生活服务的同时,营造透明的信用环境,逐步建立农村“平台村”数据。在数据和平台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线上线下”手段和大数据技术的结合,更方便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帮助农民实现财富增长和(港股0001)消费升级的双重目标。此外,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还可以开通官方手机号码验证功能,加快推进金融行业3d人脸识别标准,提升客户远程开户体验,有效降低农村居民支付安全风险。
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业务,实现“农村有网点”的服务支持。
在农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许多金融机构都把重点放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上。其中,推动机构和企业下乡尤为关键,这类似于公路和通信下乡,属于农村软实力。它可以在支持金融技术应用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也可以有效促进金融业务向农村转移。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一些商业银行利用金融技术创新了多种服务模式,通过“下沉渠道、下沉服务、下沉产品”支持涉农扶贫。为了进一步鼓励这些有益的探索,国家可以引导更多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在政策层面开展农村金融和金融扶贫服务。建议监管部门鼓励、引导和支持县级以下网点的设立。通过开辟绿色渠道,鼓励有条件、有兴趣的金融机构积极进入农村开展金融服务,实现“农村有网点”的服务支持。
四是开展农村土地交易市场试点,形成“县县有市场”的规范化交易。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专项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以河南为例,目前河南省88.6%的县(市、区)和95%的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临服务机构分散、信息透明度和互操作性低、农地抵押价值难以实现等问题。例如,银行和金融机构处置农地经营权抵押时,替代方式主要有再流通交易、协议收购、仲裁、诉讼等。在再流通交易模式下,受土地不可移动性等因素的制约,空再流通的范围局限于缺乏竞争的地方市场,导致再流通效率低、交易成本高、道德风险高的问题,导致金融机构对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缺乏强烈的意愿。建议政府牵头组织具有专业农村产权评估和服务能力的机构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交易中心),提供农用地信息发布、评估、登记、交易、抵押管理等服务,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住房权和林权的流转交易,形成“县有市场”的规范化交易。
笔者坚信,在农村振兴战略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各级政府和各类资本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金融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重要体现,将成为抽干金融活水、解决农村金融供需不足失衡问题、促进农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作者是中原银行(香港股票01216)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标题:王军:数字化普惠金融 助力解决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