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8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酝酿了近两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全面规划和部署了粤港澳大湾地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布局、科技创新、互联互通等方面。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横空的诞生有着显著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在大都市和大城市积累是一项全球性的法律。据联合国预测,到2035年,全球城市化率将达到62.5%,大城市和大都市地区的人口将继续快速积累,但人口不足50万的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将降至1%,略高于0.9%的自然增长水平。2008年后,中国逐渐告别出口导向型依赖,转向以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为导向的“新增长极”,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19个城市群。到2017年底,这19个城市群聚集了74%的人口,创造了90%的国内生产总值。未来,它们将成为我国新的增长极。
在19个城市群中,粤港澳大湾区最为突出。
首先是高积累。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创造了约12%的国家总经济产出,拥有0.6%的国土面积和5.0%的常住人口;其次,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活跃的创新地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从系统、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业务成熟度、人力资本、创新产出和知识产出等八个维度对创新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估。以“数字通信”为主要创新领域的深港,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是发展中国家中唯一的一个,仅次于“东京-横滨”,但高于排名第三的“圣何塞-旧金山”(即“硅谷”)。
湾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抱海抱湾”的自然生态和低成本的交通,更适合人类居住,同时发展港口和临港产业。港口、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和人才需求,促进了金融、信息、法律、设计等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了海湾地区从制造业中心向金融、创新、要素中心等现代服务业的转型。最后,基于人口产业高度集聚后的“城市病”治理和国家“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理念,湾区经济向城市群发展方向迈进。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有这样一条发展道路。
根据空厅的规划布局,港、澳、广、深是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中,香港应巩固和提升其作为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以及国际航空空枢纽的地位;澳门应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商务合作服务平台;广州应全面提升国际贸易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培育和提升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的功能;深圳应该成为经济特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海湾地区的其他七个城市将结合自身优势发展制造业。
这种多元化的“拼图”不是吸收与吸收的关系,而是改革开放40年来以港澳为国际窗口,以广深为R&D中心,以广佛赵、神湾汇、珠江中游为制造中心的城市带。湾区有很多中心,但没有“一极独大”的龙头,产业链完整,但各有优势。香港金融服务业领先,但虚拟经济蓬勃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深圳在创新方面很活跃,但房价很高;珠三角大部分城市以制造业为主,但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借助大湾区、珠江三角洲和内地广阔的内需腹地,港澳可以充分发挥自由经济优势,完善司法和金融监管,缓解社会结构性矛盾,巩固全球金融和服务中心地位。借助港澳的国际窗口和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广州、深圳作为创新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的中心,将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合作,打造更立体、覆盖链更全面、开放度更高的经济技术湾区。通过国际公认的港澳市场地位,经济转型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现代金融、物流、法律和管理的“软环境”,以及大湾区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遣部队”,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和大国崛起。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港澳、广深或珠江三角洲其他7个城市的深度合作示范区的重要定位,以及辐射带动的“泛珠三角”区域,都有很大的需求,也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开辟新的/123650发展空间。《纲要》指出,粤、港、澳三地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不同,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影响了湾区生产要素的便捷流动,影响了三地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衔接,影响了跨境协调和深度市场融合。
然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种体制差异是发展的潜力。《纲要》的目的是促进要素的全面整合和自由流动的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的互联互通,打破不适应要素流动和整合的体制和制度障碍及法律法规,改善市场整合和经营环境。这些是促进实施的关键任务和实施细则的要点。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新时期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高度,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崛起成为国家战略和《纲要》的颁布实施,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共识已经形成,具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海湾地区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作者: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
标题:李宇嘉:大湾区“规划落地”推动世界级城市群崛起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