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4字,读完约9分钟
消费市场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居民负债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去年以来一些热点城市房租价格的过度上涨也对消费需求的释放产生了负面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略有恶化,不利于全社会消费总量的稳定增长。这些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主要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居民负债的快速增长影响了他们的消费潜力。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中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出现了“剪刀差”,收入与消费的增长趋势不同步,即收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消费的同步增长。从历史数据来看,当商品房销售面积快速增长时,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在未来半年至一年内将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当商品房销售进入低谷时,消费支出明显上升。同时,商品房销售面积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快速增长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下降增长率同时出现,相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上升趋势。因此,2016-2017年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导致居民购房债务大幅增加,这在短期内显著抑制了消费潜力,成为影响2018年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
其次,租赁价格的过度上涨侵蚀了消费能力。自去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南京、杭州、成都等主要城市的住房租赁价格指数迅速上升,处于过去五年的高位。一方面,租赁市场的供需矛盾在短期内加剧。控制政策主要是控制购买需求,给二级租赁市场带来需求增长。此外,拆迁、违法建设等管理政策带来了供给短缺,这是租金上涨的供求基础。另一方面,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形成了一个制度事实空,它缺乏对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管,加剧了短期内市场供求的矛盾。在快速崛起的房屋租赁市场中,目前的监管相对缺位,短期内市场秩序混乱。
第三,收入结构的变化和分配差距的扩大影响整体消费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家庭调查数据,前三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仅为5.7%,比去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更多地依赖于工资收入等“持续收入”,因此转移收入等“临时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持续升级具有相对较弱的动能。如果城市居民的“永久收入”不能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消费升级之路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波动。
此外,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6.7%,比去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表明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占平均水平的92%,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水平的比率为86.9%,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城市收入中值与平均值之比的下降反映了该群体中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的恶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主要消费群体消费能力的恶化,不利于促进消费。
第四,服务消费发展不规范制约了增长前景。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服务消费已经成为消费领域新的增长点。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服务消费占社会总消费的近一半。然而,由于相关制度和市场建设的滞后,服务消费市场存在一系列问题。去年,消费者对服务消费的投诉成为中国消费者协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服务标准混乱,许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缺乏清晰可信的服务标准;另一方面,服务行业的员工缺乏标准化培训,这导致了许多安全问题,原因是仓促就业和资格不完整。同时,落后的就业观念也导致服务消费市场供给水平低,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需求。更重要的是,一些行业的不规范定价机制导致服务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影响了居民消费服务的意愿。
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影响力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居民就业和收入总体保持稳定。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实施增强了人们的收益感。新的消费形式和模式层出不穷,为挖掘消费潜力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将有效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综合判断,消费需求具备保持稳定增长的条件,初步预计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8.8%左右。
首先,就业和收入稳步增长,建立了坚实的消费基础。在钢铁、煤炭、煤电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供给面结构和环境监管的影响下,一些小企业的关闭将影响本地就业,但整体就业将保持稳定。虽然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给一些外向型企业带来了经营压力,但在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中国企业整体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因此,我们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是有保障的。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村相关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扩大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改革红利,为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居民的就业和收入状况将有助于支持消费的稳定增长。
第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实施增强了人们的收益感。2018年,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了自1980年税收立法以来的第七次修订。此次修订主要从分税制向综合税制转变,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影响更加明显,尤其是扣除规则将部分降低购房和教育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三是消费业务模式不断创新,挖掘消费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中国居民的消费模式经历了温饱型消费模式和基本小康型消费模式,现已进入全面小康型消费模式的发展阶段。消费热点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追求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逐渐成为主流。互联网技术正在与生产和流通深度融合,实现居民消费方式和方式的转变。例如,新零售开始以双方都施加力量的形式促进消费增长。对于消费品和服务提供商来说,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在线电子商务需求是集中的,然后线下商店通过在线下订单、线下提货或同时在线和线下销售来推动发展。线下商店,尤其是大型商店,通过商店位置、室内装饰、商品供应等优势获得客流。从而实现消费场景的生动性和具体化,为消费者提供网上购物所缺乏的消费体验。
第四,消费的缺点正在被填补,以减少消费的障碍。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农村流通体系取得显著进步,交通、通讯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商业网点规划、乡镇商业中心建设和乡镇商品市场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城乡消费双向流通渠道不断畅通,不仅畅通了工业品下乡渠道,提高了流通企业下乡推广水平,也拓展了农产品(000061、医药股)进城渠道,通过建设农业配送中心和发展农资配送直供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城乡居民共同消费的便利性。可以说,长期制约中国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消费缺陷正在被填补。
针对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加快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建设、加大对重点人群的扶持力度、规范生活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的力度。针对目前部分城市房屋租赁市场暴露出的问题,一是加快房屋租赁市场的立法,建立“承租人保护和承租人公民待遇”制度,实行长期承包制,规范房屋租赁经营。对于租赁期限、租赁价格以及租赁期内承租人的诸多权益,明确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硬性规定可以有效保障承租人的收入、尊严和基本权益。二是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打击部分公寓非法使用各种金融产品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利用租户信贷申请公寓规模扩张贷款,增加租户生活权益风险。
第二,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转型前,主要房地产市场依靠单一的商品房供应和少量的政府保障性住房模式,通过多渠道供应,形成了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合作建房、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并存的住房市场;加强现有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继续实施以城市政策为基础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加快建设房地产统一登记、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住房金融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等五大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载体。
第三是增加对关键人物的支持。鉴于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将重点增加一些人的生活保障。加快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家庭经济状况检查机制,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检查平台,完善工作组织,有效整合扶贫解困工作中的零散信息,提高对低收入人群的救助效率;加强就业培训,适当增加公益性岗位支持底层,重点做好受影响较大的外贸企业、因下岗分流的老工人、中西部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
第四,规范发展生活服务业。一方面,规范服务质量分级管理,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平台;完善生活服务业重点领域认证认可制度,完善涉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商品检验体系和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实施服务标杆计划,充分发挥中国服务企业质量奖的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家庭、养老、卫生等与生活服务行业相关的专业,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对家政服务员、老年护理人员和患者等家政服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鼓励员工参与依法设立的职业技能鉴定或特殊职业能力评估,鼓励和规范家政服务企业以员工制度的形式提供管理和服务,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管理。
标题:加快创新补齐短板 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9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