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90字,读完约5分钟
近年来,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中国新金融创新如火如荼。然而,与支付清算领域的明显繁荣相比,理论研究进展严重滞后于行业和市场的发展,这也导致政策和实践难以达成共识,并经常陷入各种争议和矛盾之中。因此,从货币经济学、支付经济学、风险与监管、金融伦理与普惠金融、应用导向发展等角度加强支付结算理论的研究变得越来越迫切。
作者注意到,在过去的两年里,每个人都在热烈讨论数字现金。当该理论被追溯时,哈耶克的货币非民族主义经常被讨论,但它只是一个相对经典的初步分析。更有趣的理论线索需要回到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主线。根据新货币经济学的观点,货币的出现不是自然演进,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结果。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可能会产生更复杂的影响。
就国外研究而言,支付经济学主要讨论支付过程中的各种交换机制,不仅包括代理人完成支付所使用的支付工具,还包括银行等金融中介在支付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经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思考现实中的支付安排和变化,这背后是否有理论逻辑。
综上所述,支付经济学主要由三个分支组成:大型支付系统、零售支付系统和结算系统。具体来说,首先是分析大价值交易的模式和参与者的行为,包括流动性分析;交易方式、时间和参与者行为;银行间货币市场。拓扑和网络分析;虚拟场景模拟。二是分析技术进步和行业监管对零售支付行业的影响,即区分消费者行为的类型,分析技术进步和行业监管的影响,为零售支付领域提供创新思路。再次,通过建模和仿真研究了中央结算交易对手的行为。
经过进一步分析,在新技术环境下,支付经济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
首先,考虑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支付和清算制度安排。它与委托代理机制和交易成本密不可分。评价不同系统安全性的优劣不能用碎片化现象来描述,而是需要一套不言自明的理论支持。二是支付清算市场产业组织的变化。例如,过去对卡组织平台经济的研究有三向模型和四向模型。渐渐地,我们发现这些概念不足以涵盖支付产业链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符合技术和制度的内在变化趋势,是否最终有利于平台经济的多赢局面,还需要结合中国丰富的现实土壤进行深入研究。第三是全国快速支付系统。一方面,可以看出,快速支付有助于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的润滑,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有时有必要避免夸张。例如,当强调快速支付和非诱导性支付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和福利时,我们不能忽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是根本因素,还应考虑“家庭资产负债表”恶化的风险。第四,基于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里有很多有趣的结果,可以应用于商业模式。第五,基于监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制度规则和反垄断的应用和完善,这也是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第六,它基于技术和商业本身的研究视角。例如,新技术对金融账户和支付账户系统的影响,因为账户是支付和清算系统的微观基础。另一个例子是技术和商业的标准化。所谓标准化就是解决业务互联的问题。然而,笔者认为标准化并不是要消除非标准,非标准需要在整个体系中重新定位。
新技术导致支付因素的快速变化,无论是在宏观层面上增加还是减少系统性风险,这都需要在未来为监管机构提供答案。在微观层面上,生物识别技术应广泛应用于支付工具,需要量化哪些风险。综上所述,在新技术环境下,我们衍生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包括:支付清算系统、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监管的特殊性;新技术扩大了风险传播和脆弱性?或者相反。
新世纪以来,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发展,维护金融秩序,避免金融发展中的扭曲和“附带损害”,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金融伦理进行了研究。2018年4月19日,世界银行发布了全球金融普惠指数,认为手机和互联网加速了全球金融普惠的发展趋势。实际上,移动支付确实正在改善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从支付工具、组织和市场等不同角度来看,融入普惠金融研究范式刻不容缓。
金融技术不仅是为金融服务的,本质上也是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产生更多的溢出效应。支付是所有交易的最低支持,因此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支付中。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金融技术的应用场景不仅仅是金融,还可以扩展到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例如,在智能交通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新的支付工具来优化交通的各个方面,如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公共出行等,提高交通管理和支持的能力。在智能生活建设中,可以促进以移动支付为核心的金融技术场景的拓展,充分融入居民生活和日常需求,提高生活便利性。此外,智能医疗、智能社会保障等情景也离不开创新服务和保障,这些都是技术创新研究和支付的前瞻性领域。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标题:杨涛:支付科技创新有大片前瞻性领域亟待开拓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