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0字,读完约3分钟
从2019年4月2日起,中央部门预算陆续公开。这一次,102个中央部委公布了部门预算,比2018年增加了13个。同时,各部门预算解释更加细化,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重点对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支出事项进行详细解释。
自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三公”支出首次公开以来,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制度安排,中央部门公共预算经历了10年的不断完善过程。
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有两个亮点:一是公开时间提前10天,有利于公众尽早了解政府预算方向和具体安排,进一步保障公众知情权;二是预算公开的部门数量增加,包括退伍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移民局、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部门首次公开预算,进一步扩大了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范围,有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政府预算公开制度。
此外,今年的中央部门预算披露越来越详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各级政府要厉行节约”,“一般支出要削减5%以上,‘三公’经费要削减3%左右”等要求,各部门将对非刚性和非重点项目支出的削减作出具体说明,以确保政府财政支出分配的合理性,让更多的人知道“钱在哪里花,钱在哪里存”。
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央部门预算的重要性。为什么政府预算要公开?这源于现代政治理念的普及:政府支出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而且还必须提供让公民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中,公开“三公开”预算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将所有政府收支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使财政回归公共属性,已成为近年来政府改革的方向,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公共财政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政府公布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从一般披露到详细信息的全面披露,是为了巩固信息披露制度的框架。向社会层面传递的信息越多,政府“三公开”预算和支出的透明度就越高。纳税人可以实质性地参与这一过程,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方向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这不仅取决于相关信息的披露,还取决于各部门对信息的解释和说明,从而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成为公共决策的共同参与者。
政府预算从“看得见”到“可以理解”的公开化,不仅体现了相关改革的成果,也促进了公共财政管理和政府行政的现代化和法制化,为公众从“吃瓜看得见”到“深度参与”的角色转变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制度路径。
可以预见,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公开制度在支出依据和管理规则方面的深入探索和实践,综合预算管理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这必将有益于于建成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标题:加快预算公开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