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9字,读完约4分钟
夏天,天气炎热,到处都是“夜间经济”。从去年开始,北京、上海、天津、成都、青岛等城市纷纷采取措施支持夜间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3%,其中消费贡献率超过60%,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其中,夜间消费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
夜经济正成为增强城市活力、刺激中国发展的新引擎。为了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地方采取了各种支持措施。到2021年底,北京计划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夜都”地标、商业区和生活圈。天津计划到2019年底建设6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区。上海提出“夜经济”的标准是建设一个“国际标准”、“上海风情”、“时尚潮流”的夜生活聚集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夜间经济本身仍然是一个经济范畴,应该遵循经济规律。政府之手的作用应该发挥出来,但恐怕它不能依靠各种优惠政策来像以前的“夺人战争”那样简单粗暴地竞争。在我看来,要发展夜间经济,我们应该提倡一种自然的态度。顺其自然,而不是“无为而治”,但是,要促进夜间经济,政府应该明确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并把握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界限。
首先,尊重经济法。在促进各地夜间经济发展的文献中,“建筑”往往是一个高频词。然而,从本质上讲,夜间经济不是由政府创造的,夜间市场的兴起大多是由群众和市场自发形成的。在开发夜市时,许多地方官员经常提到,一些地方夜市应该成为“冲红灯的地方”。然而,像“网络红拳之地”这样时尚流行的事物总是自发产生的,并没有正式命名。是因为灯亮着,夜市开着吗?恐怕不行。“夜间经济”不能简单地点亮这座不夜城,延长营业时间,也不能完全复制白天的服务类型。夜间经济有其独特的特点。当商店延迟关门时间时,就必须在各方面增加人员和开支,这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久前,媒体报道称,北京三里屯的试点企业在夜间经营“摊点”,反响很好。这种宽松、包容的管理符合经济规律,有助于促进夜市的繁荣。事实上,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在这些规律中,地方可以聚集人气,而哪些消费模式适合晚上。有必要将夜市的运营移交给市场,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
第二,把握政府的角色。夜市的繁荣一般不是由政府创造的,但一些夜市的萧条和衰落与一些政府部门的机械和教条式的管理有关,如禁止摆摊和户外烧烤。因此,在积极推动“夜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应该尊重市场的作用和定位。政府对夜市的支持侧重于提供服务和创造环境,如确保交通、停车、公共厕所和其他配套设施。政府可以对夜间经济发展做出很好的规划,但不应干预特定夜市的建设和运营,特别是不要动用大量财政资金进行补贴。发展夜市,尤其要避免形式主义,减少政治成就的冲动。既然夜市的建立和运营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政府就不应该像扶贫和环保那样设定太多的指标。发展夜市不应被视为一项任务。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有自己的特点,不应该简单地追求和比较数量。此外,为了促进夜市经济的发展,还应落实“分销诉讼”的要求,夜市不应仅仅因为鼓励夜市经济而成为一个法外场所。市场监管要一碗水端平,夜市的违规行为,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要坚持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执法标准。
第三,尊重群众的选择。在一些城市,前几年有一些受欢迎的草根夜市,但由于环境保护、道路占用和噪音,它们被清理和关闭。如今,随着政府对夜间经济的大力推动,许多新的夜间经济示范区应运而生。然而,在开业之初的兴奋过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也面临着营业额下降和人流减少的尴尬。原因值得分析。与日常消费相比,夜间消费更具市场性和自发性。它不是必需品消费,而是休闲消费。除了过度劳累和闷热的温度等因素,不可能强迫人们晚上出去购物、吃饭和购物,他们只能尊重消费需求。夜间消费更多的是休闲、娱乐和放松,甚至可以说是自然的“自由自在”。因此,要发展夜间经济,不能骄傲自满,不要过分追求“高大统一”,不要用职能部门的设计理念代替群众的实际需求。例如,一些城市一方面想用食物来吸引夜市的人气;另一方面,要求摊点不要有明火,所以设置了“冰淇凌节”等冷食元素来吸引市民,这导致很多人去夜市打卡拍照。这种需求是不可持续的。你知道,对于夜市来说,让每个人在砂锅、啤酒和烤肉串的嘈杂氛围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远比统一的布局、统一的标准化牌匾和华丽的灯光更有吸引力。
标题:发展夜间经济应遵循规律顺其自然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