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2字,读完约3分钟
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未来三年要重点抓好三场硬仗,其中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是重中之重。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随即强调,2018年要支持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显然,2018年,地方债务将受到更大的监管。
事实上,监管当局在2010年就意识到要控制地方债务的无序扩张,但监管政策并没有立即奏效。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持续扩大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和财政权力之间存在矛盾。地方财政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扩大自己的政绩,通过借贷等融资方式获取资金,扩大支出规模,导致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地方官员的任期和评估制度也为地方债务扩张提供了内部激励,地方官员积极推高地方债务规模,以实现个人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2017年,地方政府的非法借款行为全面收紧。然而,在中央政府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投资冲动,规范的融资路径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此外,银行业正面临“资产短缺”,迫切需要找到能够提供一定回报和控制风险的高质量借款人。供求是相容的。面对现有的政策约束,银行和地方政府在融资模式上进行了许多“创新”,以实现监管套利,这已成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地方非法债务担保的主要形式是通过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工具、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继续为政府融资。通过融资平台公司,依靠政府担保或资金偿还;第二,通过不合规的ppp(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政府投资基金和政府购买服务变相借钱。
由此可见,除了地方隐性债务扩张背后的内在动力外,一些金融机构也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防范和控制地方债务风险,不仅要继续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为地方政府融资控制债务风险创造条件,逐步清理不规范行为,控制隐性债务过度增长,还要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减少空空间的监管套利。
这是2018年地方债务“集体行动”的监管理念:财政部、联合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司法部,特别是金融监管部门,携手整顿地方债务混乱局面。
自2017年12月底以来,“党的三大”集中发文,收紧了“钱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制止非法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借钱。,从而发出严格控制本地债务风险的明确信号。例如,鉴于一些金融机构使用了许多创新的业务和产品(主要是投资和贷款挂钩、资产管理产品和银行间业务等)。为了利用地方政府融资,各监管部门都在遵循新的资产管理条例中渗透金融风险、降低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的要求,并收紧了“名股实债”项目的备案门槛。
这一轮监管是自上而下的,“一方三会”形成了监管合力,一系列完善的监管政策出台,减少了空的监管套利,直接或间接地堵住了地方债务资金供给的“后门”。
标题:证券时报:监管合力收紧资金供给地方债将迎更强整顿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