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2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随着重庆5个申请项目的公示,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的34个项目已公开选定或试运行,距2019年12月监管沙箱正式开放不到一年。今年4月,央行表示支持在上海、重庆、深圳、熊安新区、杭州和苏州扩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随后广州和成都加入试点行列,将试点范围扩大到9个地区。
显然,无论是试点领域还是试点项目,金融技术监管的沙箱都在从顶层框架的概念加速到其实施。从最初的“吉他后面还藏着她的半张脸”到现在,各地披露的许多试点项目都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从申请人数分布来看,各类银行都是主要参与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持牌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负责人联合申报的情况非常普遍,体现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多生态整合。以上海为例,首批8个试点应用项目中,有4个金融服务创新项目和4个科技产品创新项目,申请人覆盖国有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银行卡清算机构等特许金融机构及相关科技公司。
同时,大多数报告实体是强大的机构和技术公司的特点也反映了项目的技术示范。例如,深圳首批创新应用实体包括招商银行(600036,诊断股)(港股03968)、伟忠银行、中信银行(601998,诊断股)(港股00998)、百兴信用信息和华为。此外,根据在北方、深圳和重庆的项目,被许可方往往更注重金融服务的创新,大多数技术产品是与金融技术公司合作应用的。
其次,就技术应用项目而言,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区块链已经成为关键词,这些新技术经常被用于智能金融、微观包容性金融以及政治和信托金融服务。例如,深圳第一批试点项目突出金融包容性,探索金融技术帮助防控疫情和恢复生产,优化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增强信贷服务支撑作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整合发展。这一次,上海的几个项目也切入了两大场景:惠民服务和中小企业融资,重点是利用前沿技术解决金融业在发展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中面临的风险数据获取成本高、银行融资服务覆盖面小等各种问题,特别是创新解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的“数据孤岛”问题。
本次在重庆公示的五个应用中,有两个是科技产品,三个是金融服务,分别是基于多方学习的涉农信贷服务(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腾讯云计算)、基于5g的数字移动银行服务(重庆银行(港股01963))和支持重庆本地方言的智能银行服务(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最后一项的预期效果是为习惯使用本地方言的本地客户提供更准确、更便捷的智能语音服务能力,促进重庆金融服务需求的包容性,特别是农村地区和中老年人客户。
第三个特点体现在,新技术考虑了接地气体,具有区域性。与上述情况类似,在深圳首批四个项目中,全国唯一一个被市场化征信机构批准的涉及个人征信业务的项目入围;伟忠银行和中国银行(601988)(港股03988)深圳分行基于区块链科技和政务数据发起的境外收入数字验证产品。
在监管沙箱启动之初,因为参与者、项目、登陆条件等。都处于探索阶段,行业内对其进入门槛、覆盖范围和实际实施效果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但是,从目前的进展来看,项目落地的速度正在加快,成果正在结出,参与的方式也越来越清晰,这足以给人信心。随着地方政府监管经验的积累,未来会有更多的主体参与其中,更多的项目可以在监管沙箱下顺利运行。值得期待的是,事件前后对这一全链监管机制的探索能否带来金融技术监管的新局面和新思维,进而推动金融技术产业向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和繁荣发展。
标题:三大特征昭示监管沙盒颇有成效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