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1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深圳市政府官方网站上发布的一份环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南海海洋研究所发布的深圳湾航道疏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湛江”一词出现了30多次,存在严重的剽窃和欺诈行为。事件被媒体曝光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启动了问责程序,项目建设暂停。生态环境部也指示有关主管部门认真调查,依法处理。

环境影响评价关系到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如此明目张胆的“抄袭作业”,并被权威科研机构冠之以桂冠,实在令人惊讶。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份环评报告在网上发布了三次后终于被公众发现。很明显,有关部门不能推卸责任,说“不负责科学评审”。可以说,从准备到审查和宣传,每一个环节的失败和缺省,最终导致了如此荒谬和慷慨的剽窃,这是在政府网站上公开的。谁写,谁检查,谁批准,谁出版,必须检查到底,给公众一个解释。

人民网评:环评报告“抄作业”,必须一查到底

作为生态保护的第一道屏障,一旦环评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近年来,一些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负责任,以次充好,弄虚作假。这一恶劣事件再次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生态环境部在2019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对环评文件进行了审核,发现25个省(区、市)各级环评审批部门审批的335份环评报告(表)中有15份存在环境风险预测和评价内容不完整等质量问题。自2019年11月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以来,共有25个环评编制单位和30名编制人员因环评文件质量问题被采取黑名单、失信评分等信用管理措施。数据背后暴露出环保工作的不足,反映出一些地方执行不力的现实。

人民网评:环评报告“抄作业”,必须一查到底

通过环境评估和其他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生态治理的重要出发点,中央政府为此发布了三项命令和五项申请。然而,为什么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有许多欺诈行为?表面上是有关人员的粗心大意和不负责任,根本上是形式主义。现实中,一些地方注重生态保护,但行动滞后,导致环境影响评价成为“过场”;有些项目只注重速度和效率,忽视程序和规则,“萝卜快洗不了泥”,导致鱼和泥的混淆。这些都不符合中心要求,也与环境保护要求相去甚远。

人民网评:环评报告“抄作业”,必须一查到底

不能谈论生态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实施要求的关键是要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划定质量标准的“硬杠杆”,更牢固地戴上监督和责任的“紧箍”。一方面,对于建设单位和环评编制单位来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检查和质量检查,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从而增加违规成本。另一方面,要强化各级责任,对不履行职责,造成重大环境破坏和重大社会影响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与此同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有必要进一步促进信息披露和顺利参与。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我们才能保持环境影响评价的屏障,让那些作弊的人做不到,做不到,无处藏身。

人民网评:环评报告“抄作业”,必须一查到底

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在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现在我们绝不能让欺诈和形式主义毁掉每个人的努力。深圳湾诈骗案的发生实在令人遗憾。除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之外,我们还应该吸取深刻的教训,成为一个互相推诿和解决弱点的机会。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晚”,我们希望这种荒谬而慷慨的欺诈行为将是最后一次。

标题:人民网评:环评报告“抄作业”,必须一查到底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6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