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29字,读完约5分钟
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影响了人们的心灵。关于这种流行病将如何影响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应该如何更好地“供应血液和氧气”,有许多讨论。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他强调,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金融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创新。与此同时,他们应提前应对可能的风险和波动,以尽量减少疫情的影响。
记者:你如何评价金融机构在抗击疫情方面所做的工作?今后,金融机构应根据疫情变化及时做出哪些调整?
曾刚:我们看到金融机构加强了对疫情防控的金融支持,同时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后者在保险业发展迅速,有效地分担了疫情给个人和企业造成的损失,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
在当前形势下,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小微企业和弱势主体的支持力度。这些企业在短期内将面临一定的经营困难,员工的就业和收入来源也可能会中断。因此,金融业应适度加大对受疫情严重影响的企业和个人的支持力度,包括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贷款展期政策,增加信贷和中长期贷款,对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适当倾斜政策等。应该说,通过信贷政策的合理调整,减少疫情给企业和个人造成的损失,不仅可以支持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还可以为银行的长期发展奠定更好的客户基础。需要强调的是,为了提高政策执行的准确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个人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并在确定白名单的基础上制定可操作的业务计划。
今后,金融机构应及时跟踪研究疫情发展趋势,根据疫情防控工作和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保障和服务。银行应灵活调整信贷政策,加强对重点企业和弱势群体的支持;保险业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各种创新产品,为疫情防控和后期生产恢复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金融机构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需要完善相关业务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合理的准入标准,有效控制道德风险。
记者: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你认为金融业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应对?
曾刚:在加大对疫情防控支持力度的同时,金融业自身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提前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规划。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信用风险。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一定的信贷风险。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此类风险的暴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据估计,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倒闭和收入中断导致的个人违约率上升。银行应根据相关主体的实际情况,降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的成本,同时通过降低还款成本、合理延迟还款期限等方式化解相关信用风险。与此同时,银行应进一步整合资本和拨备,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二,要积极关注市场波动。金融市场对各种流行病信息更为敏感,需要在政策层面充分考虑这些信息,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
记者: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在其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曾刚:主要是适度增加反周期调整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应根据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工具和各种流动性操作,以对冲疫情的影响,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稳定经济创造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
财政政策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包括:适度扩大赤字规模;增加与疫情相关的财政支出;对受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如消费和运输行业)适度减免税费;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并考虑对部分行业企业给予财政利息补贴;适度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等。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看待短期金融风险,如何更好地应对?
曾刚:为有效防控风险,政策层面应密切关注市场波动及其影响,根据需要及时进行流动性操作,对冲疫情影响,稳定市场预期。我们可以看到,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负责人就这一问题发表了意见,提供了政策保证,增强了市场信心。为了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还决定于2月3日推出1.2万亿元人民币的公开市场反向回购操作。
此外,要继续引导保险基金、银行理财等资产管理机构进入资本市场,因地制宜灵活调整新资产管理条例的过渡性要求,为市场稳定提供长期支撑。
中长期而言,有必要关注疫情对金融机构运行的持续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影响严重地区的中小银行。区域经济的深度调整可能演变为中小银行的操作风险。监管部门应对特定领域的中小银行进行全面评估,提前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计划。
记者:政策应该更多地考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吗?
曾刚:这部分确实是关键。除现有政策要求外,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完善配套政策,适度降低金融机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疫情防控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再融资和再贴现加强对特定目标的服务支持;扩大面向中小银行的中期定向贷款等工具的交易对象,增强中小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能力;完善监管评估方法,加大疫情防控支持检查力度,适当提高局部地区和特定类型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降低对金融机构短期经营业绩的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实施尽职和豁免操作规范,完善相关激励制度,激发一线信贷人员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利用大数据提高小微企业信用效率、降低信用成本创造条件;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技术,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方式,重点扩大续贷和信贷比例,减少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
标题:曾刚:疫情之下 金融市场需要更多政策呵护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