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30字,读完约9分钟
纵观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一直伴随着。从19世纪末的德国到20世纪中叶的日本,再到近年来的中国,都经历了一个类似假冒伪劣商品猖獗的时期。尽管世界各国都在打击假货,但要治愈这种顽疾仍然很难。
1842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应一位朋友的邀请,兴高采烈地登上了大不列颠岛。他从来没有想过美国之旅是不愉快的。
在美国图书市场,盗版的欧洲名著随处可见,包括他的作品。愤怒的狄更斯回到英国,写了《美国读书笔记》,花了很多时间谴责美国猖獗的假冒行为,声称这严重违反了知识产权法。
出乎意料的是,美国书商并不在乎他的抱怨,甚至是盗版的《美国读书笔记》。
这件轶事只是冰山一角。
纵观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一直伴随着。从19世纪末的德国到20世纪中叶的日本,再到近年来的中国,都经历了一个类似假冒伪劣商品猖獗的时期。尽管世界各国都在打击假货,但要治愈这种顽疾仍然很难。
值此“3.15”之际,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假经济背后的根源,以飨读者。
1
在分析之前,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样的商品被认为是“假冒商品”。
学者们普遍认为,所谓的假冒伪劣商品涉及两个维度:(1)模仿其他品牌生产的商品,以及(2)可以满足其中一个维度的劣质商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仿制品和“名牌产品”,如“假奶粉”和“毒胶囊”,都属于假货的范畴。
中国假冒伪劣商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当时有一条关于食品交易的规定,“未成熟的食品、水果和蔬菜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以防止食物中毒”,这在《礼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唐代,打假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唐法议》规定,凡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者,一经发现,不仅要立即予以没收,而且要对违法者“严惩不贷”;同时,规定只要一个国民在购买时有合同,如果在购买后三天内发现问题,他可以将货物退还给卖方。如果卖方不退货,他可以向政府报告,政府将强制卖方退货。
穿越海洋,漫长的时间。即使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朝代更替,假冒伪劣商品的盛行仍未消退。
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真正让中国人震惊的打假案是哈尔滨公交车司机王洪成,他声称自己能化油为水。经过十多年的诈骗和欺骗,他于1997年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被法院判处10年监禁。
此后,新闻报道如假冒手机、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经常被报道。然而,近年来,长寿生物疫苗事件和许多假门的密集爆发将假冒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如果我们环顾世界,我们会发现假冒商品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根据公开数据,每年有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假冒商品在世界各地流动,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
2
为什么假货如此猖獗?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机构。
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经济利益是核心驱动力。
对于生产正版产品的企业来说,他们需要支付的成本涵盖了产品研发、营销、品牌价值构建、产品质量检验和保证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如果你转到一家生产假冒商品的企业,这些成本几乎与他们完全无关,你只需要承担制造成本和被发现后的罚款成本。与此同时,生产假冒商品只是简单的模仿,不可避免地,质量将不如真正的商人高。因此,假冒生产商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此外,从经济角度来看,虽然假货的价值远低于真品,但售价却高于其真实价值,从而形成了空.的巨额利润正因为如此,不法商人不顾法律,铤而走险,谋取暴利。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就是大胆的。”如果有10%的利润,他会保证到处使用;有了20%的利润,他就会变得活跃起来;有了50%的利润,他就敢于冒险;为了100%的利润,他敢于践踏所有人类的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他将敢于犯任何罪行,甚至有被扭曲的危险。”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情况有些复杂,包括两个层次:“知道和购买假货”和“被骗”。
几年前,电视连续剧《欢乐颂》非常受欢迎。剧中的范经济状况不佳,但总是想以白的形象示人,经常通过买甲货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能反映真实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像范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有限的收入和崇尚名牌的特殊心理是这一群体对假冒伪劣产品需求旺盛的根源。
在他们看来,假货更像是真货的替代品。虽然它们在质量、内涵、功能和包装上无法与真货相比,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只要质量合理,价格不贵,即使他们知道是假的,他们也会选择买——这就是所谓的“知假买假”。
“受骗”可以用经济学中的柠檬市场理论来解释。柠檬市场也被称为缺陷市场。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商品质量信息,即“你买的不如你卖的好”。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难区分产品的质量,所以他们更愿意购买便宜的商品。因此,消费者很有可能最终会购买具有成本优势的假货。随着时间的推移,卖家倾向于越来越多地出售假货,而真品逐渐被淘汰。这就是著名的“坏钱赶走好钱”。
无论是“知假买假”还是“被骗”,都将有助于假货市场的繁荣。
此外,假货的大规模存在也与监管和处罚不力有关,这里就不讨论了。
3
假冒伪劣商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害吗?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否则人们为造假所做的不懈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
总而言之,假经济有三个主要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损害了真正的制造商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
二是阻碍国家和社会的技术创新;
第三,它助长了不健康的社会风气,不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然而,如果我们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假货,我们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与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不同,福利经济学更注重集体或群体的利益,而不是片面强调个人消费者或制造商。
一般来说,福利经济学用三个指标反映经济现象: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这也为研究假经济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让我们一个接一个地讨论它们。
就消费者剩余而言,在短期内,相对较低的假冒商品价格可以使更多的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因此,正品的价格可能会下调,这将显著增加消费者剩余,并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然而,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监管和预防措施,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将使正版企业无利可图,从而迫使所有正版商品退出市场。这时,商品的质量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差,这最终会损害消费者的剩余。
就生产者剩余而言,假冒伪劣生产者将资源投入到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中是符合其经济合理性和经济效率的。因此,随着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假冒伪劣生产者将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然而,如果假冒伪劣商品的低价竞争能够迫使正版厂商不断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管理、提高经营效率,那么正版商品的价格将会逐渐下降,挤压空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空间,正版厂商将会获得更多的剩余生产者。
至于总的社会福利,应该反映为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总和。必须承认,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确实打击了正版制造商的创新热情,使他们不敢在新产品的研发上投入巨资,这不利于促进各行各业的创新能力。然而,从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的角度来看,学术界还没有令人信服的定量评价证据。
或许,这是假货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假货应该属于仿制品的范畴,而不包括诸如废油和假疫苗等令人发指的假货。对于后者突破道德底线,对中国人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的假货,自然要坚决抵制。
4
如今,随着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的到来,中国人对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然而,必须承认,当消费者有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意愿和能力时,国内消费市场供应方的升级步伐就会滞后。这解释了为什么相当多的消费者在其他情况下更愿意在国内赚钱,在国外消费,为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和促进消费升级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假冒伪劣商品的整治完全符合这个方向。
诚然,真善美是人们永恒的价值追求,而假冒伪劣商品本身就是低端和欺骗的代名词,更不用说它们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各种障碍。因此,毫无疑问,必须采取措施来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根据前面的分析,由于时间的长短、法律管制的严厉程度和竞争的趋势,假冒伪劣商品可能会增加或减少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此外,不同类型的假冒伪劣商品所反映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最直接的例子是,对产品质量负有责任的德国和日本,在早期有过不光彩的“假冒”黑色历史,但这并没有阻止它们变得强大——换句话说,中国的消费市场充斥着假冒商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因此,造假是必须的,如何造假将考验中国人的智慧。
标题:付一夫:假货经济学——打假也得悠着点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