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35字,读完约8分钟
2018年12月1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举办了中国县域经济论坛暨顺德40年新书发布会。本文是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讲话撰写的。
作者: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借此机会总结顺德40年发展经验的得失,我也想从哲学的层面来讨论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哲学可以归结为三点。
实用主义
第一点是实用主义,这是我最想说的。我认为,邓小平开创的务实之路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当然,我也同意类似改革经验的总结,如渐进式改革和双轨制度,但我认为最根本的是邓小平倡导的务实之路。
中国共产党是西风东渐的产物。中学课本提到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了中国。这不是一句空话或口号,而是一种真实的表达。马克思主义通过俄罗斯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身就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革命党。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进入了邓小平时代。他没有继续革命,而是以务实的态度强调经济建设。随着这一工作重心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甚至从西方意义上的革命党转变为中国意义上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回归中国的现实和传统。也许100年或200年后的历史学家会回顾这段历史,评价邓小平的贡献或中国共产党的变化,他们可能比我们今天看得更清楚。
每个人都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种赞美充分表达了敬意和感激,但邓小平本人可能会对此一笑置之,因为他一开始并不清楚如何在中国设计这条路,只知道一个大方向,那就是,如果中国不集中精力提高普通人的生活水平(603883,诊断股), 而随着中国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将被驱逐出这个球。因此,我们必须敢于尝试,通过改革开放打破思想的禁锢,包括突破和拓展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局限。
1979年,当广东省委向邓小平汇报工作时,他突发奇想,说要建一个特区,但他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心中也没有一个把握,特区是否真的可以建,建成后会是什么样子。五年后的1984年,他必须去特区看看。然而,从他的回忆录中,即使他在1984年抵达特区后,他也没有看到任何伟大的成就,但他没有说什么,这也是他的专长,所以他没有急于作出最后的结论。只要方向大体正确,我们不妨留出一点时间进行观察和实验。改革缓慢但紧迫。只要方向正确,好的方法迟早会被发现。基本上,从1984年开始,深圳已经开始腾飞,深圳蛇口也从出口加工区一步一步走上了强大的工业化道路。深圳特区的经验也为特区的后续建设带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可以通过连接点和线覆盖区域快速传播。因此,邓小平的智慧在于,方向大致正确,方法是“摸着石头过河”,以务实的态度对待改革开放。
本地测试
二是给地方政府自主权,让地方政府有一个实验/0/室。在这方面,顺德为中国的改革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邓小平的美国南方之行告诉何香坚,你应该更大胆,后者受到了鼓励。美的从1992年开始就是一个集体企业。后来,何香健开始将自己改造成员工持股,然后在香港上市。然而,五年后,人们发现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每个人持有的股份等于每个人没有持有的股份。在每个人的热情之后,他又回到了无效率的平均主义。因此,在1997年,他再次开始改革,将公司从香港转移到a股上市,并彻底改革成为民营控股企业,从根本上创造了今天的美。美是中国企业成功重组的典范,也是企业传承的典范。何香坚没有把管理者的管理权交给他的家人,而是交给了一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方洪波。因此,美具有很高的改造和传承价值。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另一个例子是山东诸城,它走了另一条重组之路。
顺德和诸城为什么要改革国有企业?为什么敢改革国有企业?1999年我去顺德考察的时候,我问当时的经委主任,你们这样改制国有企业,有没有批评国有资产流失的压力?你害怕吗?他说他并不害怕,也没有压力,因为重组国有企业不是资产的流失,而是国有资产的止血。当时,许多国有企业表面上光彩照人,实际上是一个空空壳。许多工厂经理私下支付空企业的工资,一些企业开始亏损。顺德人认为国有资产和私有资产都是国家的自有资产,应该成为造血资产,这样产业才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所以有必要进行重组。
与此同时,顺德、诸城等不同的地方政府当时为何敢于改革,除了对国有企业作为基层干部的现实有了真正的了解之外,还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共识:允许地方实验。如果没有高层官员鼓励地方实验和容错创新的环境,改革就不容易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通过公开讨论巩固改革共识
第三,举行高质量的公开讨论以就改革达成共识非常非常重要。改革开放能走到这一步,与20世纪80年代相对开放的讨论环境有很大关系。当时,中国不得不尝试不同的方向,公开讨论非常有助于探索和证明方向的正确性。最著名的一次是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它通过近10天的公开讨论帮助政府确定了价格改革的方向。
在过去的20年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参与了许多公开讨论。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公开讨论对建立共识和促进改革的重要性。
第一个例子是周其仁先生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参加了电信改革的讨论。他当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叫做“数字网络竞争”,把中国电信分成几个企业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性的想法,许多人认为这是浪费资源和重复建设。周先生认为竞争的好处大于重复建设的成本。当时,他几乎完全是一个人参加讨论,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对立的。至少这不是工行最初预期的计划。然而,在讨论结束时,工业和信息化部邀请了他,并最终高度采纳了他的拆分计划。如果当时没有公开讨论,只有周老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提交了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很难采纳。由于讨论不够,即使工信部用心理解并选择了周老师的方案,仍然面临着来自公众的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事实变得越来越清楚,只有经过充分的讨论,正确的方案才能从各种混乱的方向中分离出来。
第二个例子是我们在2018年参与的私营企业讨论。2018年上半年,民营企业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在股市方面。许多私营企业的股价下跌了60%至70%。对于一些股权质押率高的企业来说,他们面临着被迫平仓甚至失去控制权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始谈论私营企业的“退出理论”、再社会主义改造等。,这使得私营企业雪上加霜,引起人们恐慌。9月20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举行了一次专门的公开讨论,通过媒体传播所有与会者的发言,以促进公开讨论。后来,许多国家领导人发表了讲话,直到11月1日最高领导人在民营企业家中召开了一个论坛,这不仅彻底扭转了民营企业“退出理论”等错误观念的传播,而且为民营经济的地位和改革方向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得到的经验是,为政府写一份报告并作内部参考是很重要的,但公开讨论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公开讨论有利于消除谬误和保存真理,也有利于建立共识。只有去伪存真,才能形成正确的改革方案,只有建立共识,才能提高改革方案的社会公信力和执行力。
这是我的三点哲学思想,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我们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参考。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姚洋: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9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