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1字,读完约4分钟
日前,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财政经济联合研究所专家许善达发表了讲话。他分析说,成本上升导致了中国低端产业的迁移。然而,由于国内物流成本高,这些低端产业无法在中国转移,而是纷纷离开东南亚。
在一个国家内部,工资和其他成本具有趋同的特征。所有地区都需要遵循国家税收政策和最低工资要求,因此这使得工资水平和生产成本在国内和地区之间协同上升;同时,近年来,各地区之间的土地成本增长率相似;更重要的是,由于户籍政策的改革,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变得顺畅,因此地区之间的成本差异如工资会随着劳动力和企业的转移而逐渐缩小,最终表现出一个国家内部各种成本趋同的特点。因此,低端产业从我国整个产业结构中退出是合理的。
各地区工资上涨、土地成本上升、物流成本上升的成本趋同特征挤压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但这些问题不能通过企业内部迁移来解决。因此,他们只能选择越南和其他成本较低的国家,如劳动力和土地,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取利润。
一方面,产业链上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表明中国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产业链优化效应显著。随着国家各项产业政策的出台,互联网、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因此,各地区纷纷发展地方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整体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这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成果之一。
然而,在成本趋同的大环境下,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是否也应该趋同?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在各地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过程中,由于成本趋同的限制和政策的鼓励,存在许多弊端。
这就像各个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在向外转移。在上个世纪,这些低端制造业也受到了各个地区的追捧,但现在它们同时被抛弃了。产业融合会带来生产力的浪费和产品的过度竞争。大量企业生产同质产品,导致严重供过于求,而技术差异的缺乏使得每个企业只能在这个“围城”中打价格战,最终导致既亏损又严重浪费资源。
此外,产业融合将阻碍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随着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会出现重复生产和重复投资,从而导致过度投资。但是,由于重复建设,企业更加注重费用少见效快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就像大量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迁出一样,他们不会选择投资培训等成本来增加产品和技术的附加值,这最终会导致行业内低水平的投资,这是其自身方式,缺乏竞争力的大企业。
由于这些缺陷,即使在成本趋同的背景下,各地区仍应追求符合自身现实条件的产业异质性。
让我们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例。低端产业在中国并非没有生存空间。对于一些知识水平较低的偏远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租金也不贵,因此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完全搬到那里。由于物流成本的影响,他们还可以开发本地需求,这不仅可以为自己赢得生存的空空间,还可以提升本地需求,促进经济发展,避免热点竞争。
其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消费水平较低,互联网普及不够。这些地区不适合发展“互联网加”经济,但这些地区的自然特征往往得到很好的保护,发展水平较低,但它们适合进入新的服务行业,如生态旅游。
人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成本趋同特征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相似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不同地区的产业应该趋同。常言道,“我有,别人没有自己的才能”,即使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能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通过增加技术附加值来提高盈利能力。因此,在自身发展中,各地区应寻找更适合当地环境条件和风俗习惯的产业模式,寻求产业异质性,建设自己的优势产业。
标题:盘和林:成本趋同大环境下产业转移须寻求异质性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