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3字,读完约3分钟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可以从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四个层面发挥力量
边境地区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加速器。目前,国务院已批准在7个省、自治区设立17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合作领域的人力资本支持能力不足。支持职业院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与高素质劳动力短缺、互联项目和合作平台缺乏的矛盾。
许多职业教育机构都进行了“走出去”的探索。例如,天津先后在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立了“鲁班工场”,采取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相关机构合作,启动“中泰国际学院”建设,探索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斯里兰卡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建立了“中斯丝绸之路工匠学院”,提供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的专业。
实践证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了职业教育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和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基础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持,为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搭建了实践平台。今后可以从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四个方面加快实施职业教育支持项目。
首先是制度创新。基于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走出去”的需求,围绕跨境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政策支持。我们可以争取有关政府的支持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以提高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民生水平和民众认可度为目标,充分发挥中资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形成有利于构建跨境产教一体化新格局的制度保障。
第二,模式创新。根据沿线国家对科技人才和技术服务的需求,财政、税务、发展改革、工业信息化等部门应相互配合,通过投资、税收、土地使用、金融、大数据等手段,鼓励工业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积极配合,逐步形成“一带一路”沿线“人才供给-产业需求-人才供给”的良性反馈。
第三,机制创新。教育部门或相关社会组织将本着“让失业者有工作,让就业者幸福”的原则,率先联合境内外中资企业、“一带一路”国家教育机构和实力雄厚的职业院校,共同建设为边境(跨境、境外)经济合作区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的职业院校或职业教育中心,探索构建跨境职业教育体系和多方合作、多协同的跨境职业教育合作机制。
第四,制度创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办学模式可以从参照普通教育转变为生产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适应“走出去”需要的海外职业教育体系。通过线上线下、课堂与生产线、教师与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模块化教育,推进“学历证书+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和学历综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增加项目区人员受益于职业教育的机会。
为了打造一个“一带一路”,我们正在画工笔画和精致的工笔画。加强职业教育合作,着力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必将使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作者: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标题:人民日报:培厚一带一路人力资源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