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5字,读完约2分钟

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在通报批评中未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如山东聊城、山西大同、河南洛阳、陕西韩城和黑龙江哈尔滨。在这些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要么为了房地产开发而拆除古城,要么拆除真正的古城,违反规划而拆除建筑物,要么因拆除和建设而破坏景观环境,要么居民长期闲置。这些行为对文物造成了严重破坏,对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严重影响。明智的批评就像一个警钟,它会及时敲响。

人民日报:名城岂能无历史

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广泛,既有历史建筑和文物,也有世代居住的古城居民。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一些老城区确实存在着脏的问题,配套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必要的,但盲目拆除大型建筑,不加区别地忽视改造规划,不仅会破坏文化根基,还会损害居民的利益。因此,对这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街区进行改造,需要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严格审批。特别是要平衡旧城城市发展建设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形成城市建设、宜居生活和文物保护的良性协调机制。

人民日报:名城岂能无历史

目前,保护文化遗产已经达成共识,大多数地方政府希望借助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些地方虽然喊“保护”,但不尊重文物和规划单位的意见,不尊重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法律。相反,具有历史积淀的街区,历史遗产较少,现代建筑较多,烟火较少,商业氛围较浓。快速发展破坏了历史风貌和原有的文化价值,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进行专业指导,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人民日报:名城岂能无历史

这一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要求命名的地方当局监督和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制定整改计划,并及时实施整改措施,防止情况恶化。对于整改不到位的城市,将提请国务院撤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这一举动提醒城市管理者,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不是一劳永逸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保护始终在路上。

人民日报:名城岂能无历史

城市管理应该像刺绣一样精细,在城市建设中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像刺绣一样更加精细的努力。如何在城市改造中实现良好的保护和各方利益的平衡?考虑到专家意见和公众参与,如何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如何吸引社会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不仅考验了各方的智慧,也决定了城市的未来。

人民日报(2019年4月8日05版)

标题:人民日报:名城岂能无历史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