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6字,读完约3分钟
西汉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舒窈》、元代王镇的《农书》和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农书”。其中,前三部著作的作者均来自齐鲁,反映了山东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省的丰富背景,以及齐鲁农耕文明对中国传统农业科学的重要支撑作用。习近平同志对山东农业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扎实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打造齐鲁农村振兴样板。发掘齐鲁农书的科学传统及其当代价值,对于新时期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是传统农业图书大省。除上述三部农书外,据说我国最早的一些农书,如《夏·》、《岳翎》、《神农二十》、《野老十七》等,也与先秦齐鲁诸子关系密切。其中,“夏郑潇”、“岳翎”及其衍生的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标示了农业耕作的自然时间序列,在中国农耕文明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汉代陶朱公养鱼法,崔岙《四民月令》等。宋明邢兵的《莱拉随战》、王的《群芳谱》、清代韩孟周的《养蚕图》和的《善作蚕与蚕考》等。,都是齐鲁传统农业书籍,内容比较科学,影响很大。
中国传统农书包括产生于齐鲁的著名农书。虽然它们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但它们也“保留”了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界面。
第一,尊重自然环境,符合自然时序的生态农业思想,即“优势是以时间为基础的,优势是创造的,中间用人力,集团发展,粮食发展。”在“三宜”的原则下,符合自然环境和自然时序,也有许多具体的科学方法,如“深秋耕、浅春夏”、“深春播种、浅夏播种”等。,巧妙地体现了根据自然环境、自然时序和植物属性从事农业活动的生态学原理。这些原则在当代农村生态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有机农业的概念是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在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已经记录了人类和动物粪便在农田中的应用。生活垃圾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宝贵肥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而且用土壤净化了粪便,避免了对生态的更大污染。这种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在齐鲁后来的农书中得到了很好的总结和阐述。例如,《氾胜之书》明确指出,“一切农业的基础在于与时俱进,保持土壤与土壤的和谐,为肥料服务。”《齐民舒窈》进一步提出了绿色施肥法、步进施肥法、火烧施肥法等。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部分废物转化为土壤肥料。这种良性的有机循环不仅能保证耕地的肥力,还能把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土地。因此,“生殖力永远是新的、强的”成为中国农耕文明区别于西方农耕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生产、生活和生态良性循环的有机农业显然开始了新的复兴。
第三,精耕细作的农业思想。勤劳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基础,这在齐鲁农书中尤为明显。这种“勤奋”蕴含着科学精神。以锄地为例,《齐民舒窈》不仅强调要多锄、早锄、勤锄,而且展示了“勤锄”的科学成果:“小麦收两次,皮薄面多”,“锄十次,八米。”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由于科学和勤奋的锄地,你可以有“双丰收”的好处。珍惜劳动成果和节俭也包括科学理解。自然资源的浪费将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农业发展的正确途径是“在好天气里测量土壤肥力”,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确保农业生产的有效性。这种科学精神对于创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房,保护美丽的生态空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是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社科重点项目“齐鲁农耕文明与农村振兴综合研究”负责人)
标题:人民日报:发掘齐鲁农书的当代价值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