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0字,读完约4分钟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后,清理垃圾和改善环境卫生成为新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工作进展迅速。一方面,政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北京市民的热情支持和大力支持。

在城市面貌的更新过程中,龙须沟的更新极具代表性。在极端贫困的财政状况下(1950年北京的预算收入为2.965亿斤小米,总支出为3.0807亿斤小米),政府预算成本达到年度总支出的2.25%。在政府的决心和人民的激励下,整个龙须沟地区的环境在短短五个月内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老舍的代表作《龙须沟》就是这段历史的表达。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必须承认,政府的决心和市民的全力支持是龙须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关键因素。此后,新中国的建设历史一再验证了这一规律。

2019年7月1日,被称为“历史上最严格的规定”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强制性要求。平心而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实施强制垃圾分类制度应该是正常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真正“正常化”正常的事情,引入一个系统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保持制度严肃性的具体措施外,它还必须获得绝大多数公民的全力支持;没有绝大多数公民的真诚支持,垃圾分类是“强制性的”并且是不成功的。

木木:垃圾分类不能单靠强制

有人说,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要想成功地进行垃圾分类,必须强调“强制性”这个词,强调“历史上最严格的”这个词。仅仅依靠人们的意识是很难实现形势的迅速突破和根本改变的。在这方面,《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似乎确实作出了“回应”,具体规定,个人混合垃圾可被罚款200元;该单位混合或运输垃圾可被罚款5万元。从今天开始,不小心扔错垃圾的人可能会被罚款200元,这似乎真的很严厉。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严惩和严厉的法律”永远不能单独解决问题,没有令人信服的“合作”,就很难推进任何事情。

木木:垃圾分类不能单靠强制

上海的“垃圾法规”能否成功实施,很明显,焦点不能简单地(或主要地)依靠“最严格”这个词。在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每个人每天都要制造垃圾和扔垃圾。我们怎么能只靠严格的控制来管理它呢?它根本无法管理,“严格管理”的成本极高——不仅资本成本极高,法律法规的声誉成本也极高。《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一旦“乱扔”垃圾得不到严惩,甚至从未严惩过,甚至偶尔严惩过,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木木:垃圾分类不能单靠强制

要使垃圾分类成为利国利民的好事,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好习惯,我们的工作重点显然应该放在人的“改造”上。“转变”的关键点是什么?恐怕还是“主意识”。只要你真诚地把你的城市当成你自己的“家”,为了保持这个“家”的干净、整洁和可持续发展,你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很自然地从全面维护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动。否则,如果这个"外国"的垃圾不分类,它会被扔到哪里,会有什么问题和危害,会做什么?

木木:垃圾分类不能单靠强制

显然,如果人们想形成基本一致的理解并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就需要努力和细致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带头。无论政府及有关部门是否视垃圾分类为自己的“家”,在随后的推广过程中,具体做法肯定会有所不同,市民的行动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垃圾分类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是气候还没有形成,很多环节的工作在国内还没有做(比如生活垃圾是分类的,垃圾处理是不分类的),这是主要原因。

木木:垃圾分类不能单靠强制

除了上海,许多城市也在酝酿同样的事情。虽然有人认为垃圾分类的制度化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阶段应该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垃圾分类能否成为人们的日常意识,可以从一个侧面进行检验,即中国人与中国社会治理和新阶段要求的差距有多大,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作者是《证券时报》记者)

标题:木木:垃圾分类不能单靠强制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