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7字,读完约3分钟

上海颁布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后,北京也应该推进垃圾分类立法,但垃圾分类标准与上海并不完全一致。最近,与垃圾分类相关的话题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网民普遍支持垃圾分类,但在具体实施的讨论中也值得关注。

不管垃圾分类政策是好是坏,十个人中有九个人会竖起大拇指。但是,要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认真执行,是否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垃圾分类的紧迫性,是否都意识到这项措施与我们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是否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到2020年底,全国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人民网评:推广垃圾分类要动真格,更要有规范

垃圾分类是值得称赞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实施给生活带来的麻烦。例如,有些地方提倡扫描代码和扔垃圾,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个人隐私和公共事务之间的跨界;在一些社区,送货的时间限制太死了,早归晚归的上班族不能按时倒垃圾;更别说不同城市的垃圾分类标准不同,最后意识到另一个地方需要重新开始...所有这些现象表明,垃圾分类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

人民网评:推广垃圾分类要动真格,更要有规范

如果真的很难,关键是一步一步来。从“你是什么样的垃圾”的网络板块,到“吃10分钟,分类半小时”的日常吐痰,再到“干湿垃圾”的分类之争,可以看出垃圾分类是一个从观念到行动的全方位转变,需要相当大的认知、沟通和实施成本。仅仅依靠志愿者的短期提醒来分担垃圾分类的系统成本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依靠强制手段来集中精力实施也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参与者更加多样化和广泛,他们才能更加有效。例如,制造商可以在商品包装上添加垃圾分类建议;另一个例子是将垃圾分类的概念渗透到教育中等等。

人民网评:推广垃圾分类要动真格,更要有规范

任何公共政策的实施都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关键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的烦恼,降低改造成本。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地铁开始进行安全检查,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对城市地铁道路进行安全检查。在过去的10年里,从奥运会的特殊事件到正常的预订,地铁安检已经成为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如今,北京地铁安检工作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北京地铁十年来共查获116万件违禁品,为人们构筑了一道安全防线,养成了每天乘地铁配合安检的习惯。由此可见,任何政策的实施都需要规范和改进,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有赖于自发性和自我意识。

人民网评:推广垃圾分类要动真格,更要有规范

归根结底,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个文明意识的问题,更是一个基层治理的命题,需要人性的深思熟虑和灵活实施。从上海到全国各地,都有经验教训、掌声和抱怨。与简单的通知和要求相比,统一的标准和更多的主题可以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氛围。

标题:人民网评:推广垃圾分类要动真格,更要有规范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2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