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487字,读完约16分钟
如果货币的核心功能是“组织生产”或“生产关系”,而不是“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存手段”;
如果钱来自债务,贷款可以创造钱...
如果这是一个新概念,它会影响货币管理和宏观政策决策吗?
谁会想到连货币的概念都已经模糊了。回归的起源要求我们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信用货币从何而来,是谁的信用?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低成本钞票的价值(购买力)会比票面价值高得多?金钱基于什么样的信用?为什么实物货币必须转换成信用货币?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是如何投放的,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尺度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又如何保持货币价值的相对稳定?为什么货币的具体载体或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地从纸币和辅助货币的“有形货币”转变为“无形货币”,如银行存款和电子钱包中的数字?国家主权(合法)货币与非国有化的网络内生“密码货币”(如比特币)以及与合法货币挂钩的网络衍生“稳定货币”(如天秤座)之间有什么关系?主权货币会被取代吗?会有超级主权的世界货币吗?
等等,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清楚统一的解释。近年来,关于货币起源、货币本质、货币功能、货币制度的各种说法,甚至数字密码货币和稳定货币的各种尝试都在不断涌现,需要认真梳理。我们不妨从“信贷货币裂变、分销渠道和清算方式、银行贷款”等方面来鉴别真伪。,以便准确把握货币的内涵、运行逻辑和发展规律。
信用货币的裂变性
信贷资金从何而来,其本质是什么?
传统上,人们认为货币是基于商品交换的需要,随着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交换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货币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尺度(普遍等价物),其基本功能是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存手段。发展过程主要是从自然实物货币到受管制的金属货币,再到金属标准纸币,再到从实物货币中分离出来的信用货币。
然而,近年来,许多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对货币的起源、本质、功能和运行逻辑提出了新的见解。例如,有人说,货币最初不是作为一种普遍的等价物来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是作为一种一般的债务来记录和解决债权债务关系;货币的本质不是普遍等价物,而是作为无限跨期价值尺度的一般债务;货币演变的主要脉络是:私人信用货币-政府信用货币-银行信用货币;货币的核心功能不是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存手段,而是组织生产、生产关系、社会纽带等。
然而,这些新概念也有许多疑点,其中许多很难建立。
例如,有人说,这就像是甲可以借乙的斧头后,作出借方通知乙;乙方可以向丙方借到小米,也可以在丙方同意的情况下,将甲方向丙方出具的借据给丙方后,将小米拿走。此时,借据成为货币的初始形式,即私人信用货币。
但是,这种说法有明显的问题:如果借据没有转让,只是债权债务的证明,没有流通功能,所以很难说是钱。事实上,如果你借了东西,最后还了,你根本不需要钱。可以看出,货币不是来源于债务,而是来源于交换(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需要价值尺度);如果你把收集的借项换成新项目,这不是债务问题,而是兑换问题。这里有一个价值尺度和信任的问题:用斧头能交换多少小米必须有一个转换标准或价值尺度,否则很难交易;接受借方票据的一方必须相信借方票据的发行人能够保证履约(今天债权转让的情况仍然如此),否则将难以达成交易。如果你不能成为最普遍接受的等价物和价值尺度,你就不能真正成为一种货币。
因此,货币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尺度,其基本功能是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存手段,这应该是对货币最基本的理解。
必须指出,债务的证明不能与债务估价和清算的价值尺度(货币)相混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整个社会(特别是以部落领袖或宗教组织为代表的主流社会)都把最受推崇和最珍贵的物品(而不是各种各样的物品)作为普遍的等价物和交换媒介,其效率就远远高于私人借方票据的债务凭证。因此,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民族或社会出现了不同的货币项目,如牲畜、盐、谷物、贝壳、羽毛、骨头、宝石等。,但最后他们主要集中在一些贵金属上,如金、银、铜和铁。
货币的优化和统一极大地促进了交换,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随着货币的广泛应用,民间组织铸造的金属货币规格和质量各不相同,检验和交付复杂,不同货币的兑换困难,假冒伪劣问题不断暴露。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统一管理货币,确定货币的名称、质量、样式、规格、发行人、权利和义务等。有的甚至直接将铸币权收归国有,高度集中铸币权,通过法令保护货币流通和使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使金属货币成为国家管制货币。这进一步提高了货币操作的效率,降低了货币操作的成本,充分发挥了货币的作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的货币问题开始出现:
一方面,用作货币的金属是一种自然物质,货币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货币和金属供应的限制,而货币和金属的供应往往偏离实际需求,容易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货币供应的短缺,这导致了在促进其金融乃至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反差。
另一方面,随着交易频率的增加和交易范围的扩大,携带、运输、交割和清算大量金属货币的成本越来越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些有固定交易和联系人的商家开始同意双方可以分别记账。在一段时间后,双方将再次核对账目,然后相互结算余额。这种货币收据也叫“汇票”,专门经营汇票业务的商人也叫“银行”或“银行号”。
为方便流通,银行开始将汇票转换为预印面额,在出票人处做好标记,并承诺见票即付,还增加了防伪验证标记,但一般的无限额持票人汇票将其转换为“纸币”。
随着纸币的出现和广泛流通,人们越来越觉得纸币实际上可以独立于金属运行。“钱要么是天然的,要么是金银的”。但货币最重要的本质仍然是价值尺度,最基本的功能仍然是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存。要发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作用,就必须使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尽可能与该国主权范围内受法律保护的社会财富总量相对应,以保持社会总价格指数和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
这促进了货币极其深刻的裂变:从几千年的具体商品货币到以国家主权范围内的社会财富为总体对应的国家信用货币,再到纯粹的价值单位或价值尺度,成为一种数字代币,实现了货币“破茧成蝶”的升华——纸币或纸币,但从金属本位纸币到国家信用体系纸币发生了内在的变化。
这里所谓的信用货币的“信用”不是发行货币的机构(如中央银行)的信用,也不是政府或金融本身的信用,而是整个国家的信用(由整个国家的社会财富支撑)。是国家赋予货币当局发行货币的权利。因此,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不是中央银行的债务。央行根本没有承诺向货币持有者支付任何财产;货币没有政府税收的支持,税收根本不能支持整个货币;政府信用只能是政府债务的支撑,而不能是货币总量的支撑。
由此可见,在国家治理体制下,缺乏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的财富所对应的网络密码货币或稳定货币很难取代或颠覆国家主权(法律)货币,成为真正的超主权世界货币。
信用货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货币从自然实物货币向国家信用货币的转变是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实现的,其深刻的裂变原理和逻辑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交付渠道和清算方法
显然,国家范围内信用货币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货币供给和总量控制的灵活性,产生了“货币政策”的概念和行为,它与财政政策一起成为现代社会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此同时,许多因素的诱惑会使钱容易失控。要形成配套的货币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努力保持社会总价格指数或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因此,有必要准确把握资金的分配渠道和清算方式。
从信贷资金输送渠道来看,有两个方面:
首先,购买外汇储备。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货币首先应该被用来购买最值得信赖和流动性最强的商品,如黄金、白银和主要的国际货币,作为货币的价值储备,从而决定单位货币的价值,增强人们对货币的信任和信心。如此释放的货币成为最严格意义上的“基础货币”。
但是用这种方式投入的钱并不多;除非货币市场有干预的特殊需要,否则货币储备应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这样,就有必要创造新的资金输送渠道。
第二,钱的信用。也就是说,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货币发行者通过提供贷款或购买债券来增加社会债务和获得新货币(购买力)。
事实上,投入信贷的资金超出了货币储备。在难以准确把握社会财富规模的情况下,人们对社会财富的预期是通过全社会的判断进行估计的有效选择。这样,“基础货币+衍生货币”构成的货币总量就能很好地对应社会财富的规模。
因此,信贷投放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信贷货币投放最重要的渠道和方法。
然而,有一个问题是借款人对其财富价值尺度的判断是准确的。如果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财富规模,得到了太多的钱,他们可能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货币过度贬值。因此,货币投放机构有必要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如果投币机构不能很好地控制风险,它就必须承担借款人无法偿还的损失,甚至破产清算,以消除多余的资金。
这样,就有必要加强对货币投放机构的金融约束,进而有必要将货币投放机构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别管理。
中央银行受国家委托,是货币印制和流通管理、货币总量控制和货币政策执行的专门机构,维护货币价值和金融秩序的稳定,基本上承担了国家信用,成为货币市场的“最后贷款人”和金融稳定的“守夜人”。
商业银行必须采用间接融资、簿记和清算方法将资金投入信贷。
从“簿记清算法”的观点来看,传统上,现金清算法是付款人直接将现金交付给收款人。但是,现金清算不能支持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也需要创新货币收付的清算方式。因此,簿记和清算应运而生。
簿记和清算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货币金融的发展和改革。例如,货币的跨境流出和流入实际上是货币所有权的转移,而不是真实货币的转移;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国外拥有的越多,其外债就越被动,但其金融机构的金融实力和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将会更强;外汇储备只能(通过投资或进口等)使用。),但不能收回;国际外汇储备越多,全球流动性就越大;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鼓励通过记账和结算走出去,而不是现金走出去。因此,全球人民币清算和交易中心应该设在中国大陆,而不是离岸;加强在岸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积极推进人民币金融交易(交易规模远远超过贸易和投资规模)的估值和清算,大幅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由此可见,货币清算方式对货币和金融有着深远的影响,记账清算是信用货币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没有对记账清算的准确理解,就难以准确理解信用货币,也难以准确把握货币跨境流动、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等情况。
银行贷款的神秘与控制
事实上,在信用货币体系下,银行贷款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投放渠道,而贷款衍生存款(货币)是最基本和最显著的表现,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然而,近年来,一些人对此进行了过度解读,上升到“借贷款创造货币”理论的高度,重新发现了货币的起源。他们认为货币不是从实物货币发展到信用货币,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信用货币;贷款之前不是钱(存款),而是贷款从根本上创造了钱。理论上,它可以是先贷款后存款。甚至提出了所谓的“荒岛假说”:
想象一群人乘着一艘船在海上航行。因为船沉了,每个人都来到了一个荒岛。没有携带任何东西的钱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其中一个人宣称自己是银行,比如A银行。当其他人需要使用其他人的商品或服务时,他们可以向A银行借钱。A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存款,在资产方面增加对客户的贷款,在负债方面增加对客户的存款。存款就是钱,钱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因此,贷款不受存款的限制,银行的贷款能力是无限的,只受客户需求的限制。
这种说法窃取了许多概念,似乎有些道理。事实上,这完全是基于空的想象,这严重歪曲了事实:
首先,甲银行提供的贷款是什么货币?人们为什么要接受他们的贷款?一个人可以通过宣称自己是一家银行而成为一家可接受的银行吗?银行不具备人们认可的资本实力和信用水平,因此它们可以根据空的说法发行货币,或者发行贷款,并将其转化为借款人的存款。有人敢接受由此产生的“钱”吗?
在今天的社会中,当银行发放贷款时,它们会投入国家法定货币,所以人们会接受它们。它不是银行贷款的货币,它成为银行信贷货币,而且它们仍然是国家信贷货币。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银行可以先贷款,然后存款,甚至通过贷款无限期地创造存款。但这不符合现实。事实上,没有人愿意以高利率获得贷款,然后把它作为存款存入银行以获得较低的利息收入,因此他们承担了存款和贷款利差的损失。对于人们来说,获得贷款进行对外支付更为重要。如果收款人不在同一家银行开户,如果贷款银行不首先吸收一定数量的存款作为储备资金,那么银行就会出现支付(流动性)危机,失去人们的信任,并不能继续作为银行生存下去。除非全社会只有一家银行,否则所有人都在同一家银行开户。
有人说:“实际上,中国只有一家银行的做法是成功的。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唯一的银行,运行良好。”
这也与事实相反。因为,在信贷和货币制度下,为了有效地控制货币投入,有必要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否则,它要么会严重地收缩货币和金融,要么会很容易地失控。改革开放前,由于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货币金融功能萎缩,中国人民银行很难说“运行良好,实践成功”。否则,为什么经济在1993年持续升温,然后金融陷入困境,并在1998年实施?为什么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分离,制定和实施《中央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不断完善相应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事实上,作为一家银行,尤其是发行货币的银行,它必须有非常严格的条件。即使是非国有民营银行,也必须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和外汇储备发行货币,并被社会广泛接受,确保及时支付,严格控制流动性风险。一旦出现支付问题,可能会动摇人们对它的信心,从而导致存款紧缩,进而导致其破产。因此,信誉和信用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可以看出,在理论和实践中,货币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存款和贷款,而不是贷款和存款,其次是货币,虽然贷款已经成为信贷货币体系下最重要的货币投放渠道。
当然,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信贷和货币制度下,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属于自己的债权和资产,并可以从中获得贷款利息收入。但是,从贷款转换而来的存款不再是它们自己独有的货币,而是由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统一法定货币。这使得银行贷款的收益和风险失衡,容易诱使银行过度放贷,形成“大到不能倒”的陷阱,因此,加强对银行贷款的监管和约束更为必要。
目前,世界各国对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的银行业监管最为严格,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不良资产比率和拨备覆盖率等一系列监管指标,以促进其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央行将通过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和一般支付准备金,以及通过调整央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本供求利率,有效调控货币总量。对于存在重大问题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可以在必要时接管它们,或者促进它们的破产和清算。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建立存款,不能只看到贷款可以从存款中获得,而要不顾流动性风险,盲目扩大贷款规模,追求短期高速发展。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约束,不仅要防止政府强行干预银行贷款,严格控制政府透支或直接向银行发行债券,还要防止政府和央行盲目追求金融稳定,过度保护商业银行,提供无限支持(刚性赎回),使其难以破产,扭曲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资源配置机制。
当然,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供给最终取决于社会货币需求,尤其是贷款需求。在社会资金需求旺盛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央行可以通过提高资本贷款利率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反周期调整,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在社会货币需求萎缩可能导致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我们将逆转操作,扩大货币供应量。然而,事实上,央行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有更大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但面对社会货币需求萎缩和抑制通货紧缩,央行将陷入“零利率陷阱”,难以发挥预期作用。面对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和增长乏力的全球困境,中国也需要为通缩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有必要厘清货币发展演变的逻辑和规律,特别是信用货币是什么、信用货币从何而来、信用基于谁(什么样的信用)等关键问题。
标题:信用货币之裂变本相:到底从何而来、是谁的信用?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2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