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1字,读完约4分钟

金融的本质不在于表面融资,而在于给融资带来风险的机制安排。吸收、承担和管理风险是金融的基本职能。当前,中国金融开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吸收、承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风险是金融体系的本质和基本功能。

目前,中国金融开放面临的国际形势实际上是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

金融是一种非常重要、复杂而系统的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任何政府都很难系统地将金融体系转变成一个战争机器,并在不伤害自身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它。贸易战、科技战甚至是实体战都可以在金融中体现出来,它们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可以通过金融体系被不同的经济实体吸收和承担。

事实上,金融领域的竞争也是国际竞争的正常状态,有时自然会有激烈的竞争。这种金融竞争的主要考验是机制规则和信心,而不是资本和价格。资金的流动和价格的升降是金融的运作形式。只要基本规则和每个人对规则的信心仍然存在,金融竞争就不会被击败。此外,规则和信心也可以在资金流动和价格涨跌中得到训练、验证和促进。同时,“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时间限制。在正常竞争下,人们很容易忽视每个人和每个部门的责任,这是有害的。

陈忠阳:不能用“金融战”提法代替常态金融竞争

当今中国有两种突出的金融规则和机制。首先是风险向下转移的机制,即风险通过金融系统分散和分配到整个市场,由有意愿和能力的投资者承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这是整个社会分散承担经济风险的市场化机制。二是向上风险转移机制,即个人或机构投资者以不同形式向政府转移风险,最终由国家承担风险的政策机制。这种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很普遍,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两种机制,加强这两种机制在内部的协调和统一,特别是利用好这两种机制来应对当前国际经济体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合理配置国家和各市场主体的外部冲击风险。从外部来看,我们应该从探索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径特征的角度,争取西方国家对我们两种机制的平行理解和接受。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显然我们应该培育和更多地利用向下的市场化风险转移配置机制,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条件下限制向上的风险转移机制。

陈忠阳:不能用“金融战”提法代替常态金融竞争

不断开放是我们提高现代风险管理的唯一途径。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发展了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许多差距。学习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理念、系统和技术,仍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必由之路。持续的金融开放只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现代风险管理能力,但不会导致更大的风险。

陈忠阳:不能用“金融战”提法代替常态金融竞争

最后,金融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将被用来不断促进金融开放。金融供给方的核心在于有效金融供给能力的构建。金融供给方改革是结构性改革,而不是彻底改革。简单的总量增加往往会带来无效的金融供给,即未来的金融损失和危机。金融的本质在于风险,金融供给的核心在于风险管理能力的供给,即金融体系不仅向实体经济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出口和供给风险管理。只有在良好的风险管理标准下提供的金融供应才能有效,才能防止未来的金融危机和灾难。

陈忠阳:不能用“金融战”提法代替常态金融竞争

无论是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交易市场,还是监管规则,这些符合现代风险管理标准的有效金融供给的形式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的成败。继续推进金融开放无疑可以借鉴国际市场有效金融供给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金融供给方进行结构性改革,增强我国有效金融供给能力。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崇阳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标题:陈忠阳:不能用“金融战”提法代替常态金融竞争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