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82字,读完约8分钟
2019年11月12日,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宣布,2020年将向每名永久居民发放1万澳门元,向非永久居民发放6000澳门元。现金分享计划是澳门特区政府落实2008年提出的“与市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政策理念的具体措施之一,自2019年以来已连续实施12年。
澳门回归前夕,民生负债。回归后的前10年,澳门的工作重点是打基础、建设、夯实基础、振兴经济。过去10年,在中央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特区政府走出了经济低迷,社会福利和保障不断改善,澳门居民普遍受益。特区政府在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援助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从2009年的57.8亿澳门元逐步增加到2018年的180.5亿澳门元。澳门居民充分享受各种发展带来的“红利”,满意度和幸福感逐年提高。
民生稳定,社会稳定。澳门特区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始终把发展民生放在首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首先要考虑的是保证居民生活的稳定。20年来,澳门特区政府统筹规划了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人才培养、防灾减灾等六项民生长效机制,以保基础、提质量、促多样化、利当前、谋长远为目标,着力构建制度先行、资源投入、短期、中期和长期措施相结合、多环节互补、良性循环的制度体系,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共建共享
率先建立财政储备制度,构建“双层”社会保障体系
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民生需要,调整了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和价值目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扩大覆盖面,逐步建立“两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编织和巩固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网。
《社会保障制度》于2011年生效,标志着澳门建立了一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了缴费制度,实施了强制性和任意性缴费,将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从主要行业扩大到全民。受益者人数从1999年的不到20万增加到2018年的48万,增加了近250%;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加到110,000人,是北回归线的22.3倍。截至2019年9月,一级社会保障参保率约为82.6%,养老金覆盖率约为76%,提前完成。
2018年,“非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正式实施,标志着第二层社会保障的完成。该制度以储蓄积累退休基金为运行模式,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个人和用人单位的缴费。特区政府透过投资和增加供款价值,推动特区居民积极参与退休保障,是一项长远措施,已吸引超过190名雇主参与。为了鼓励居民参与,特区政府自2010年起向每一名符合条件的居民发放一次性奖励基本基金10,000澳门元。除了连续10年的预算盈余特别拨款外,2019年每个符合条件的居民的公积金个人账户的最高累计基金已达75,643澳门元,共拨款约256亿澳门元,惠及约446,000人。
改善民生离不开资源投入。根据情况,特区政府率先建立了澳门的财政储备制度,并于2012年1月1日生效。2012年,财政储备初始规模为998.6亿澳门元,2019年8月,财政储备达到5722.5亿澳门元,增长4.7倍。2019年7月,立法会通过了《整合社会保障基金财力》。条例草案建议每年将特区中央预算执行结余的3%拨入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其本身预算的年度收入。此外,特区政府于2013年开始向社会保障基金注入额外资本,四年内共注入370亿澳门元。
政府总体规划是主线,基于长远的规划是方向,科学规范的管理是起点,充足可靠的资金是保障。澳门特区政府同时采取了多项措施,编织了一个社会保障网络,使澳门居民的生活和未来更加安全。
准确地帮助弱势群体,社会援助提高多样化的质量和效率
文明社会必须是对弱势群体友好的社会;只有每个人都跟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才能实现。近年来,特区政府落实了精心扶助弱势群体的理念,构建和完善了相应的机制,加大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
老年人的安全感,跨部门的联系和援助,以提高老年人的福祉。近年来,特区政府加快实施“2016-2025年长者服务十年行动计划”,并成立跨部门工作小组,有秩序地跟进450项短期、中期及长期措施。在个人收入方面,根据特区政府的各项福利措施,每个老年人每年领取73,190澳门元,平均月收入为6,099澳门元。各种服务,包括独居老人计划、老人日间护理中心的家庭护理服务和各种老人之家,在全社会营造了一种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扶持弱者,实金白银补贴,加强对残疾人的关爱。自2011年以来,特区政府实施了《残疾人分类评估、登记和认证制度》,以提高公众对残疾人的关注。“一般残疾津贴”和“特殊残疾津贴”每年支付一次,补贴逐年增加。残疾人在就业和医疗保健方面也享受一些优惠政策。
孩子有幸福感,15年免费教育,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自2007年起,特区政府全面推行涵盖学前、小学和中学的15年免费教育。此外,婴儿出生补贴、教育过程中的倾斜补偿等一系列措施环环相扣,充分保证了婴幼儿得到适当的照顾,学生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这也解除了家庭的烦恼。
我们应该关注居民的住房需求,切实推进公共住房建设。特区政府全力落实“安居乐业”的政策目标。2010年,成立了公共住房委员会;2011年,颁布了《经济适用住房法》;2015年进行了修订,将“先检查后抽样制度”改为“先抽样后审查制度”,加快了行政审批流程;2017年,该法再次修订。2018年11月,立法委员会修订并通过了第10/2011号法律;2019年8月,立法委员会通过了《社会住房法律制度》。在住房建设方面,2018年的住房数量为37,212个,比2009年的24,558个增加了52%;在社会住房建设方面,2018年的社会住房数量为14,020套,比2009年的5,954套高出1.35倍。从2009年12月到2019年9月,共有9,381个家庭收到了钥匙。
我们需要医疗保健,扩大医疗服务供给,补贴居民医疗费用。2009年,根据保健职能,特区政府的财政支出为28.4亿澳门元,2018年为73.9亿澳门元。由于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从2015年开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门急诊受益人数不断扩大,补助金额不断增加。自医疗资助计划推行以来,居民和业界反应良好。人口与医疗供给的相互指标保持在一定水平,近十年来,每千人口的医生比例、护士比例、病床比例等相应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澳门,儿童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工作有报酬、疾病有治疗、养老有保障、居家养老、弱者赡养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活跃。
此外,特区政府积极进行人才培训。成立“人才发展委员会”,推进精英人才培养计划,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鼓励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成长,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启动“千人计划”……从理念到战略的“人才立澳”。特区政府也在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成立重大灾害应对机制审查及后续完善委员会,修订《澳门民防纲要法》,制定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编制《澳门特别行政区十年防灾减灾规划(2019-2028)》,推进相关工作更加规范和全面。
“六大民生长效机制”使社会各界特别是弱势群体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澳门联络处主任傅自应说,随着澳门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多元支持、多覆盖的民生保障网络已初见成效,为澳门经济社会和谐与善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在线评论: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人民网:法治是澳门稳定的有力保障
人民日报在线评论:“教育澳大利亚”培养“一国两制”接班人
人民日报在线评论:“一个中心,一个平台”描绘了一个适度多样化的经济蓝图
标题:人民网评:“六大长效机制”筑牢民生保障网络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