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9字,读完约4分钟

传统和现代总是相互对抗。一般来说,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渴望融入现代社会的国家,往往会陷入“复兴传统——破旧立新”的怪圈。

1933年,当宋美龄来到南昌时,她被当时内陆省会的城市面貌所震惊。这个在美国长大的女人非常震惊:人们随地吐痰和小便,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的衣服都不整洁干净,甚至连受过教育的学生都蓬头垢面,没有扣扣子,衣着光鲜。人们就是这样,城市本身就更尴尬:公共浴室的洗澡水长时间不换,酒店和客栈的水不干净,水箱长时间不洗,还有剩菜漂浮在水面上......

蔡非:复兴传统文化的“新生活运动”留下了什么?

南昌在当时并不特别,无论武汉、重庆、九江、宜昌等城市或乡村,都没有太大的差别。由于卫生状况极其落后,当时的卫生专家估计,中国每年有4亿人口中有一半死于卫生引起的疾病——即600万人死于缺乏卫生。相比之下,2016年中国今天的死亡总数仅为975万。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于1934年2月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要求“从南昌出发,开始新生活运动”,并最终推动了全国。

具体要求是从衣食住行的小事做起,做到“规矩”和“整洁”。

事实上,类似的运动在世界历史上并不少见。俄国的彼得大帝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创新是可以看到的,但是蒋介石有一个在今天看来是有问题的逻辑:“中国落后了,因为中国人纪律和清洁落后,他们被外国人看不起。”外国人拥有的高品质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传统礼貌和羞耻。中国人需要在纪律和清洁方面向西方学习,以复兴传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落后,国家才会遭殃。

蔡非:复兴传统文化的“新生活运动”留下了什么?

蒋介石后来承认“新生活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军事化的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加强政府和领导人的权威,动员人民进行道德和社会活动,以应付即将到来的日本侵略。为了加强理论的合理性,他戴了一顶“礼、义、耻”的帽子。

事实上,体育的本质根本不是“复兴传统”,而是“社会创新”。

让我们举一个现代人熟悉的例子:在一家倒闭的公司里,老板突然命令所有员工开始打扫卫生,或者无缘无故地搬动办公室家具。它不会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但它可以在潜意识里提醒员工公司的组织仍然存在。

这种逻辑看似荒谬,但在管理层是可以理解的,这样至少公司不会在沉默中慢慢消亡。

蒋介石当时面临的情况与此相似。为了应付迟早要到来的日本侵略,有必要加强军事力量和国家力量,并在全国加强执行他的命令。然而,他缺乏实际的资金和时间来完成这些任务,所以他发动人们来打扫卫生。不管怎么说,让所有人都搬到一起住是件好事。

然而,这位政治家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文化界和外界的认可,反而受到了批评和嘲笑。例如,与宋氏姐妹交好的向美丽说这是“一个民族笑话”,冯玉祥说“新生活是一个谎言”,最刻薄的是詹姆斯·汤姆森的评论:“以牙刷、捕鼠器和苍蝇拍为基础的民族复兴运动。”

在改革开放之前,教科书也对这项运动持批评态度。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人总是注重“正当性”。蒋介石的初衷是提高人民的纪律和服从,但他想找一个健康的理由作为借口,这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看来是虚伪的。

另一个因素是,就健康问题而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在于材料的丰富。所谓的“仓颉礼仪”对那些还在生死线附近挣扎的人来说意义不大。

因此,新生活运动的结果只能在几个大城市看到:例如,经过三年的健康运动,南京市政府很高兴地公布了结果:全市有248家餐馆,102个茶馆,18个浴室和103个招待所,最终达到了官方认可的清洁标准。

80多年后,时代的评价又发生了变化。对于当时政治家开展这项运动的最终动机——为战争做准备,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至于这项运动对健康和隔离的影响,学术界普遍承认,新生活运动确实是第一次将一些现代健康观点从官方推广到民间,比如中国人在世界上独特的饮水习惯,有些人认为是在20世纪50年代普及的,但实际上,新生活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大力提倡。

蔡非:复兴传统文化的“新生活运动”留下了什么?

(作者是武汉历史文化学者)

标题:蔡非:复兴传统文化的“新生活运动”留下了什么?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