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92字,读完约7分钟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价格稳定不一定带来金融稳定。2016年以来的一轮资产价格上涨使人们更加关注金融周期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要求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最近表示,“双支柱”监管框架是对宏观调控框架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反思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结合中国国情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前,货币政策是主流央行政策框架的核心。然而,作为管理总需求的工具,货币政策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宏观审慎政策直接影响金融体系本身,侧重于抑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市场间的风险传染,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体系是国际社会在现代金融危机处理相关研究中的共识。金融系统在时间上具有顺周期性行为,并且在空.之间存在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进行反周期和跨机构调整。”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豪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从实际情况来看,货币政策作为基于总量的工具,注重管理总需求,适当的货币政策也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更强的结构性含义,强调保持金融稳定。适当的宏观审慎政策也有利于为货币政策的顺利、准确实施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陈伟表示,从实际操作情况看,两者各有所长,相互协调,有利于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金融体系与房地产业、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和控制宏观杠杆、促进“去虚拟化”和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较好的协同效应,特别是在单独运用货币政策时。
货币政策稳定,中性金融体系正在稳步去杠杆化
自201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稳定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在金融体系逐步去杠杆化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稳定了市场预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货币信贷稳步增长,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相对稳定,稳健的杠杆作用初见成效。
2017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同比增加8782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9.44万亿元,同比增长1.63万亿元;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0%,达到年初预期水平。
2017年底,m2同比增长8.2%,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易纲表示,m2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在去杠杆化和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下,银行资金使用更加规范,金融业内部资金的流通和套现减少。目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内生增长势头增强,m2增速放缓也有利于从宏观角度实现稳定杠杆。随着去杠杆化的深化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m2增速低于过去将成为常态。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密切关注流动性状况和市场预期变化,灵活运用反向回购、长期贷款、中期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工具匹配和操作节奏,进一步增强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2017年,货币市场走势总体稳定,市场预期稳定,季末等关键点顺利通过,既保证了合理的流动性需求,也明显抑制了金融体系资本空转移和“从现实转向虚拟”的趋势。
宏观审慎政策的“中国实践”
与货币政策不同,货币政策使用cpi作为稳定经济周期的锚,宏观审慎政策旨在稳定金融周期。央行此前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首次明确界定了宏观审慎政策下的经济指标,即广义信贷和房地产价格。
近年来,中国为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做出了巨大努力,从全球视角来看,许多探索具有创新性。2011年,中国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自2016年起,该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金融活动和资产扩张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从七个方面引导金融机构行为,实施反周期调整。随后,2017年,表外融资被纳入mpa广义信用指数,以指导金融机构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此外,跨境资本流动也被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在房地产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以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央行此前宣布,2018年,资产在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将纳入mpa同业负债比率指标考核,其他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将纳入同业负债作为监控指标。对此,陈济表示,消息发布并正式实施几个月后,这项政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不会太大,大部分新口径银行的同业负债比例已经达到要求,目前不符合要求的银行大多是有限的。
面对上述新规定,商业银行面临着什么样的业务转型?陈济表示,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主要应通过以一般负债(如一般存款)替代部分银行间负债、收缩资产(到期后不再展期)或向监管指标较低的银行转移部分银行间杠杆等方式进行调整。这项规定的直接影响可能是银行间存单的整体规模明显缩小,也可能导致对一般存款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最终检验点,银行间市场是否会出现局部流动性压力。
进一步完善双支柱监管框架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责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做出了重要部署。
易纲表示,宏观审慎政策是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二者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更好地将维护货币稳定与维护金融稳定结合起来。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保持稳定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银行体系合理稳定的流动性,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把握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陈济表示,相对而言,预计在中短期内,宏观审慎政策的改善幅度会更大,优化速度会更快。
目前,宏观审慎政策的重点主要是控制银行,尤其是银行的杠杆、资产增长、资本状况、债务结构、资产质量、跨境资本流动等。陈济认为,未来的宏观审慎政策将覆盖更广的范围,不仅要规范商业银行,还要规范非银行机构,不仅是机构,还要规范一些重点金融业务、金融产品和金融基础设施,从而形成一个更完整、更细致的总体框架,并根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例如,资产管理业务、“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房地产金融和绿色金融已经并将进一步纳入宏观审慎政策体系。
此外,陈济补充称,去年建立的两大支柱监管框架和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其目标是为实体经济的运行创造稳定的货币和金融环境。金文辉的成立,有利于各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共同努力,改变“铁路一警一管”的局面,减少重复监管、监管摩擦和监管空白,更有利于双柱监管框架的完善和有效性。
标题:熨平经济金融周期 “双支柱”调控框架显效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