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8字,读完约3分钟
越来越多的观众想看的不是普通的电视剧,而是“高质量”的光影传奇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电影市场异常火爆。春节期间,中国电影市场的实时票房创造了新记录,并在元旦以近13亿元打破了全球单一市场的单日票房纪录。更令人欣慰的是,春节期间的电影不仅票房高,而且大部分都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高声誉》获得了高票房,这不仅回应了人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质疑,也对国内电影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率突然放缓,结束了前五年每年近30%的超高速增长阶段。在这方面,有人在想,有人在想,甚至有人在问,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是否触及了“天花板”?市场需求饱和了吗?拐点到了吗?事实证明答案并非如此。去年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其中,国产电影的票房超过300亿元,占全国的一半。
我们不妨开阔视野,观察世界上的中国电影市场。2004年,中国的票房仅占世界票房的0.7%,远低于当时中国gdp占世界的4.5%;同年,北美的票房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球的36.9%和30.5%,这两个水平大致相当。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是“补偿性”的,这反映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2004年后,中国电影的票房增长率继续高于gdp增长率。到2015年,中国的票房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世界的18.5%和14.9%。与前者相比,前者高于后者,两者之间的关系被颠倒了,这相当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这也意味着“补偿性”发展阶段已经结束,高质量发展阶段已经到来。
“补偿性”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市场需求饱和;相反,需求更大。然而,要求的内容已经改变。在电影市场的快速增长阶段,人们对电影观赏的主要需求是“可获得的”。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观众的欣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差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观众想看的不是普通的戏剧,而是“高质量”的光影传奇。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电影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最大的问题是供需不匹配。因此,谁能提供高质量的胶片供应,谁就能在市场上领先一步。
提供高质量的电影供应不是一两家电影制作公司的责任,还取决于良好电影环境的熏陶。可以说,推动电影市场向“高质量”转型,也是市场监管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不仅包括电影放映本身,还包括电影品牌和各种衍生产品。事实上,在许多电影市场相对成熟的国家,如美国,票房收入仅占电影总收入的30%左右,其余主要来自电影形象品牌的授权收入。深入培育电影产业链不仅可以为电影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还可以鼓励市场参与者制作更高标准的电影,拓展市场,实现电影产业的更新升级。这无疑需要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创造条件,进一步开放电影市场。首先,胶片供应的质量可以通过进口直接提高;其次,它还可以通过外部竞争迫使国内电影提高质量。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力量,国内电影产业才能升级到高质量。
有人曾经把“薯片”、“薯片”和“电影”比作美国文化软实力的三大法宝。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推动电影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为了回应观众对看电影的需求,质量应该得到很好的控制,这样《归来》的电影制作才会有高质量,国内的电影产业一定会在新的时代开花结果。
(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贸易系系主任)
人民日报(2018年2月22日05版)
标题:人民日报新论:以“高品质”让电影产业绽放芳华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8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