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3字,读完约2分钟
“央行将继续合理调控流动性,合格担保品范围的扩大不会导致央行出现大规模流动性。”央行在最近发布的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报告披露,在总结以往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央行决定从2018年起,全年12月份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央行信贷资产质押和内部(企业)评级。这是央行控制流动性的新举措,也是流动性监管进入新常态的重要信号。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央行于2012年底初步构建了多层次货币政策抵押品管理框架。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融资等。各种工具的目标、期限、交易对手和操作方法各不相同。
在央行的多层次抵押品管理框架下,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接受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高等级债券作为抵押品,再融资、长期贷款、中期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将抵押品范围扩大到优质信贷资产。
在构建我国货币政策担保品管理框架时,央行也致力于构建央行内部评级体系。2014年5月,央行开始探索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企业评级试点项目,并尝试建立央行内部企业评级体系。2015年9月,央行信贷资产质押和内部公司评级扩大到11个省(市),央行去年12月决定今年扩大到全国。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信贷资产质押合格担保品的范围将显著扩大,央行提供流动性的渠道将进一步丰富。然而,央行已经对流动性供给规模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
首先,通过设定和调整抵押物的折现率,建立抵押物的动态调整机制来控制风险。当抵押物的担保价值低于或高于融资本息余额时,央行将根据需要启动抵押物调整机制。
其次,对于信贷资产抵押,央行采取委托借款金融机构管理的模式。为保护质押信贷资产的权益,所有质押信贷资产必须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平台进行登记和公示。鼓励金融机构提前备案抵押物,提高流动性供给效率。
央行表示,今后将探索统一的抵押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完善和优化权益清晰、结构合理、管理规范、处置方便、灵活高效的货币政策抵押物管理框架。
笔者认为,今年以来,央行已经能够应对日益复杂的流动性形势,这表明这一控制流动性的新举措已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随着多层次货币政策抵押品管理框架的完善和丰富,央行对流动性的监管也进入了一个新常态。
标题:媒体:央行流动性调控进入新常态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8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