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0字,读完约3分钟
每年暑假,游学都会迎来旺季。对许多孩子来说,打包行李一起参观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节日,各种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是非常受欢迎的目的地。然而最近,上海一家博物馆的声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声明称,大量企业在馆内进行有偿参观考察等活动,许多活动团体在馆内逗留期间不遵守博物馆参观规范和公共场所文明规范,极大地影响了展厅秩序和文物安全。
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场所,担负着教育和普及科学的职能。近年来,从更加智能和精致的策展,到举办科普讲座和增强互动体验,博物馆不断升级的服务措施旨在让历史和文化触手可及,并走向更广泛的人群。走进博物馆享受这些免费服务是无可厚非的,但一些机构将它们包装成研究和考察旅行的噱头,在各种平台上出售以获取补偿,甚至以博物馆的名义误导参与者,从而客观上排挤了有限的公共资源。
博物馆里也有观众。组织和管理好孩子,培养他们的访问礼仪,对于每个回合都有几十人的研究小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然而,许多研究小组并不遵守参观的顺序,一些团队“讲师”的声音很高,并形成不好的示范;有些人甚至让孩子们制造噪音,甚至堵塞安全通道。这不仅会影响其他观众的参观体验,甚至会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考察所传递的知识是不精确、不准确和不科学的。以博物馆为例,每一个展览都聚焦于不同的主题,每一件文物都是知识的沉淀。一些研究旅行是随意设计的,解释也是杂乱无章的。有时,由于储备不足或追求乐趣,会有误解甚至曲解。父母花高价,孩子渴求知识,但他们得到了错误的知识。这样的游学不仅误导儿童,而且浪费公共文化资源。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广阔的世界里学习,在草丛和树林深处,参观印在书本上的新鲜故事,在教室外讲述,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近年来,由于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叠加,研究性旅游日益升温,市场蛋糕越来越大,产生了户外徒步、乡村农业和传统文化等多种主题和形式。然而,在火热的背后,有许多问题:组织者和承包商是多种多样的,一些机构是不合格的;原来的旅游项目已经转变为研究旅游项目,但是价格已经上涨了好几倍;去中国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打卡”式的旅游,包括多旅游,少学习,只学不学,快速旅游...无论哪种方式,它都偏离了初衷,这使得游学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事实上,游学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学。这与高质量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以及专业检查的需要是分不开的。为了促进游学的规范化发展,许多地方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并推出精心设计的推荐路线,以满足不同需求。随着各地游学基地和公共场所设施和服务的不断升级和完善,门口的红色景区和非遗产作坊,不远处的田野和青山都是宝贵的“二等品”,对儿童大有裨益。标准化的使用,良好的使用,研究之旅可以是“优秀的研究”。
人民日报(2020年8月21日05版)
标题: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研学游,更要“研学优”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