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35字,读完约14分钟
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技术首席经济学家。
6月17日召开的全国例行会议上提到,金融体系应得到提升,全年为企业创造1.5万亿元的利润。如何盈利?压力有多大?如何突破?
、、朱泰辉、张碧彤、张
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金融系统通过引导贷款和债券利率下调、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延迟偿还中小企业贷款本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贷、降低银行收费等措施,全年实现企业利润1.5万亿元。”在6月18日第12届陆家嘴(600663)论坛上的讲话中,易纲行长指出,金融业将通过降低利率、利用直接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利润来实现盈利,银行将降低收费,2020年企业将实现利润1.5万亿元。小微企业是这一轮获利的大玩家。然而,在疫情对企业利润和债务偿还造成巨大压力、增加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情况下,如何实施盈利政策引起了市场和政策层面的高度关注。在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实施盈利政策的关键是提高小微企业的贷款能力和信贷供应链能力。迫切需要加强金融技术在营销客户获取、风险管理和贷后管理方面的促进作用。
首先,在疫情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付能力明显恶化
新冠肺炎的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骤降至-6.8%。前所未有的供应方影响给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特别是私营和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基于2020年第一季度2308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最新财务报告数据,设计并分析了民营中小企业经营、利润和债务偿还等关键指标,跟踪计算了疫情对业务发展和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
1.生产“冲击”导致企业收入和盈利能力急剧收缩
按2020年第一季度计算,报告期内样本企业经营总收入同比增长约-8.6%,而过去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8%。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规模的变化直接相关,经营收入的急剧下降表明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疫情期间急剧萎缩。从不同行业的角度来看,各行业营业收入的变化与疫情期间的停工停产是一致的。根据神湾一级分类,除农业、林业、畜牧渔业、食品饮料、电子、房地产、综合行业等少数行业外,大部分行业呈负增长。其中,休闲服务业跌幅最大,第一季度收入同比下降50%以上,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汽车、建筑装饰、家电等行业跌幅也较大。
利润水平的恶化更加明显。2020年第一季度,所有样本企业的净利润总额同比大幅下降28.7%;在工业方面,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受益于流行病期间对必需品的需求,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除了电子和综合行业以外,其他所有行业都出现了负增长,休闲服务业也受到了最严重的冲击。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140%以上,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汽车、建筑装饰和商业贸易下降幅度均超过70%。
2.收益下降导致一些公司面临债务风险
在疫情的影响下,企业的偿付能力迅速下降。一季度,随着样本企业利润下降,上市民营中小企业的利息担保倍数从2018年和2019年的5.18倍和5.11倍大幅下降至2.88倍,企业潜在违约风险明显增加。其中,超过40%的样本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导致负利率保证率,超过一半的样本企业的利率保证率小于1倍。
各行业偿付能力的下降与疫情的影响基本一致。在行业方面,除了食品饮料、农业、林业、畜牧渔业、医药生物、家电等行业,还款安全边际仍然比较高,其他大多数行业的利息保证倍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休闲服务业、建筑装饰、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风险。例如,休闲服务业样本企业的总利息保证倍数为-1.63,超过77%的样本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3.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情况更加严峻
本次评估分析的对象是a股民营上市公司,它们是民营企业管理和发展最好的公司,代表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相对而言,在新三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和未能在公开市场融资的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冲击,情况将会更加严峻。
疫情爆发之初,我们利用近五年2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和近8000家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疫情影响下的经营压力和偿债压力进行了压力测试和对比分析。当时的研究发现,如果疫情造成“停工3个月”,3个月的固定成本支出将使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年净利润下降30%,而在新三板上市的民营企业下降幅度高达50%。关于;同时,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利息支出保证率将降至3.5,而在新三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将降至1.8。因此,推测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利润下降程度可能更加明显,偿债压力可能更大。这应该是高层强调“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的原因。
第二,银行在实施1.5万亿盈利政策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1.1.5万亿盈利政策的重点是小微企业服务
我们预计,到2020年,金融系统将主要通过八个渠道为各类企业带来1.5万亿元的利润,其中引导贷款利率下调、推迟还本付息和减少银行非利息支出约占总利润的95%。第一,引导贷款利率下调全年可为各企业带来5800亿元的利润,占全年利润的39.8%;第二,延期还本付息全年可为各企业(均为小微企业)带来4221亿元的利润,约占全年利润的29%;第三,通过降低非利息费用和促进融资担保费用的降低,银行全年可为各类企业(均为小微企业)盈利4170亿元,约占全年利润的28.6%。
15,000盈利政策以小微企业为重点,其中小微企业盈利约1.1万亿元,占总盈利的74.1%。主要包括:引导贷款利率下调,使小微企业受益约1961.8亿元;延期还本付息4221亿元全部用于小微企业;银行降低非利息费用,促进融资担保费用降低,使小微企业受益4170亿元;直接触及实体的货币工具,如再贴现再融资和支持中小银行发放信贷,使小微企业受益272.5亿元。细分后,普惠小微企业(1000万元以下单户贷款)利润不低于6,692.94元?十亿元。
在头五个月,金融系统完成了小微企业不到30%的盈利任务。下半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面临巨大压力。截至2020年5月31日,该行盈利约3,146.9英镑?十亿元。根据小微企业实现利润11127.1亿元的目标,今年下半年金融系统需要小微企业实现利润7980.2亿元,占全年目标的71.7%。
2.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压力加大
监理明确规定了“增量、扩大、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一般要求。2020年4月,银监会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2020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扩大覆盖、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通知》,提出了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服务扩大覆盖、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总体要求。与以前的“三不低于”相比,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无论是规模还是价格。
“增量”是指信贷总额在1000万元以下(含)的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保证实现“两个增长”,即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类贷款增速,贷款余额不低于年初水平的户数。
“扩大范围”是指增加获得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数量,努力提高当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中“第一贷款户”的比例。
“提高质量”是指提高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便利性和满意度,努力提高信贷和贷款展期业务的比重。
“降低成本”是指进一步推动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的降低。
监管对银行内部管理提出了要求。为改善小微企业服务,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八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国有银行应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优惠的内部转移定价。强度不低于50个基点;商业银行应将普惠金融在分行综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提高到10%以上;小微企业信贷大幅增加,首笔贷款和展期贷款不还本。
中小银行在实现小微服务目标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将大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从上半年的30%调整至全年不低于40%。目前,在关键政策的推动下,一季度大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已升至45%。2019年,银行业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为24.65%。受疫情影响,今年政策层面对银行业普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预期更高,普惠小微贷款增长目标预计更高。中小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在实现其目标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3.中小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控压力加大
从银行小额贷款的构成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银行法人发放的小额贷款占全部小额贷款的50%以上。然而,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明显上升。2020年第一季度,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5%,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4.09%,远远超过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为1.39%和1.64%),不良贷款风险防控压力日益加大。
为了应对疫情,帮助企业,早期银行推迟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还本付息(据中国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将超过1.2万亿元的中小企业贷款本息延期偿还),商业银行目前的不良贷款率可能无法完全反映企业的违约状况。我们对所有上市民营企业近似计算了我行“隐含不良贷款率”(ebit为负或低于利息支出的企业负债之和/所有企业负债之和),分析了我行不良贷款率的后续变化。“隐含不良贷款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它在预测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前瞻性。与一季度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化相比,“隐含不良贷款率”增幅较大,提示我们应高度关注银行业企业转化为不良贷款的偿债压力加大的风险。
第三,金融技术是银行实施1.5万亿盈利政策的重要起点
为推动金融机构落实1.5万亿盈利政策,在降低再融资、再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反周期调整金融监管要求、适度降低中小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要求、加大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力度、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完善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的基础上,可以发放银行贷款。但是,为了落实到位的1.5万亿盈利政策,有必要利用金融技术打开政策传导机制,使政策措施在服务小微企业中发挥作用。
1.运用金融技术优化小微企业贷款模式,提升小微贷款供应链能力
小微企业存在信息不完善、财务报表不规范、担保品缺乏、风险防控压力大等问题。就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要求而言,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大幅上升,首笔贷款数量大幅增加。小微企业续贷比例高于上年,这被视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估和混沌整治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信用模式下,很难实现这些目标。对此,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借助金融技术改造,提升营销客户获取、信贷审批、风险管理、贷后监控等环节,全面提升信贷供应链能力,更好地识别客户,发放小微贷款。
事实上,该政策还鼓励银行与产业链企业和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开展数字化合作,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一是推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积极与贷款机构合作,发展基于产业链贸易的数字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应收账款、仓单、存货等质押融资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二是搭建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加大生产整合,加强信息共享和比较,促进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提供优质融资服务。第三,通过支持产业链中的大型制造、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等核心企业,减少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解决流动性短缺问题。
2.运用金融技术提升营销客户获取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升银行服务的偿债能力
一方面,提高数字营销获得顾客的能力。依托数字化、线上线下整合营销的客户获取方式,大数据、机器学习和预测算法根据用户的行为轨迹准确聚类,结合各种预测模型和用户画像,实现高质量匹配,更准确地选择潜在用户。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准确筛选出高价值客户,通过“千人”的准确定位,为不同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个性化服务产品,使银行信贷服务从被动等待发展到主动出击。全面实现小微企业“滴灌”融资供给,提高“首贷户”比例和覆盖面。
另一方面,提高数字风险管理能力。首先,在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和整合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风险定价和控制模型,转变信贷审批和发放流程,打破银行对小微企业抵押品的过度依赖。第二,通过客户画像准确区分客户类型,关注情景,创新产品类型,实施差异化信贷,控制风险暴露。第三,通过自动审批和智能风险控制降低风险控制成本,进一步服务更多小微企业。
3.适应性地修订和完善监管规则,以满足金融技术业务模式创新的需要
现有的监管规则是为线下业务制定的,但金融技术的发展和金融数字化业务模式的创新给传统监管规则的适应性带来了挑战。监管机构需要对此进行修改,以提高监管规则的适应性。一方面,《商业银行网上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放宽了对网上贷款核心业务环节外包的限制,没有限制地方银行跨区域网上贷款的量化指标,在不限制合作投资比例的情况下,加强了对网上贷款合作机构的管理等。它的颁布将是监管规则适应金融技术和金融数字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对后续监管规则的动态修订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监管部门调整了“柜台开户,远程开户为辅”的开户管理原则,允许银行先远程开户,再补充资料,并进行了试点。在国际上,已经有了远程开户的实际先例。泰国和马来西亚的金融技术企业和金融机构正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预测算法和其他技术来开发e-kyc,这样客户就可以在网上开户,而无需去实体网点。下一步,监管部门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修改“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管理规定;同时,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共享一类户(基本存款账户)开户数据和信息,探索企业跨行网上开户创新机制。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沈建光:1.5万亿让利如何突围?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