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7字,读完约3分钟
2020年初,宏观政策的第一个时髦词被“盖章和认证”。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笔者注意到“制造业”已经成为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今年几个重要部门“第一次发布”的共同关键词。
1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指出,制造业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经济合理运行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应采取改革措施和市场化措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发展势头,促进制造业稳步增长。
此后,各部门的政策和方针也相继出台。1月4日晚,官方网站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促进银行业和保险业优质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创新的金融产品,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鼓励保险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产业基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此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最近召开的2020年全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企业的金融服务,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群。
根据2019年1月13日全国工业与信息化工作会议披露的数据,预计2019年全年减税和减费将达2.36万亿元,制造业及其相关环节将占增值税减税规模的近70%。
此外,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前发布的《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中也出现了“制造业”这个关键词。2020年,SASAC应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海洋装备、海外油气资产的专业化整合和煤电资源的区域整合,继续做好煤炭等产能削减工作。此外,中央企业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应用、集成电路、区块链等领域的布局。
在我看来,制造业如此受重视并不奇怪,因为它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磁盘,涉及微观经济细胞的各个方面。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0多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约971倍,年均增长11%;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所有工业类别都被列入联合国工业分类的国家。
但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的空空间,制造业的盈利能力有待提高,中小制造企业的融资压力有待缓解。因此,宏观政策的“集体努力”非常必要。
事实上,在2019年,制造业也是政策支持的行业。仅从资本市场来看,2019年制造业(证监会行业)ipo融资1149.55亿元,同比增长35.56%;新增融资4018.78亿元,同比增长25.88%;配股融资163.61亿元,同比增长53.8%;债券融资4733.83亿元,同比增长41.07%。此外,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试行注册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制造业。
笔者认为,在宏观政策的多维引导和协同作用下,在企业自身加大R&D投资的背景下,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融合和技术创新,是理所当然的事,制造业的发展自然会“稳定”。
标题:“制造业”缘何成为今年宏观政策首个流行语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7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