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9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在国务院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走出货币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是要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并提出要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让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直接面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服务对象的服务提供者,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然而,金融政策的效果离不开金融机构的积极实践。为此,还重点讲解了朱如何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

首先是流动性和成本。本轮流动性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宏观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前期粗放型增长矛盾积累,部分行业发展瓶颈导致企业预期不稳定,强金融监管下表外融资收缩,流动性问题成为2018年市场关注焦点。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行业大力出台扶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政策,以及减税、减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改善经营环境措施的加码,由“短期流动性困难”引发的矛盾逐步缓解。2019年初,在政策的支持下,甚至一些市场参与者和媒体都担心“资产短缺”的问题,一些以前难以融资的项目也得到支持。可以说,目前,至少在短期内,流动性相当充裕。稀缺性本身是降低融资成本的先决条件。

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动性

第二,资本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2018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6.17万亿元,同比增长2.64万亿元;截至去年12月底,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分别比上年末和去年同期增长0.4和0.8个百分点。表内融资的加强形成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1%,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然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离不开机构的资本补充。2018年底,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加快发行永久债券等相关问题。这被认为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一个重要渠道。新年伊始,紫金农村商业银行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这被视为今年银行融资的第一枪。

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动性

第三,风险防范。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硬仗之一,是强有力监管政策的重要起点,也是稳定发展的基石。2018年,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不良指标的“变化”引起了高度警惕,监管部门近期也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1月14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坚持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严格限制业务范围,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对主营业务进行还贷,限制跨区域经营。最近,随着监管当局引导向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风险敞口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对此,朱指出,监管部门提高了对相关指标的容忍度,并落实了金融机构预期的一些尽职调查和豁免要求。然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除了完成监管机构的评估和实现合规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风险防控来保持可持续发展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因此,无论是通过监管部门优化的信息中介服务,还是金融机构运用金融技术,优化服务模式,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都必须本着“实事求是”、“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支持真正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不要照搬硬政策,也不要指望“软预算约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政府会提供帮助。

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动性

当然,从中长期发展来看,促进大、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格局更为关键。除了被动适应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外,如何找到差异化的发展思路,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才是实现稳步前进的真正途径。事实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招商银行和深入小微企业、农业、农村、农民的常熟银行,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依赖传统的“大基地”模式,而是擅长零售业务。这种发展模式对其他金融机构也有重要影响。

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动性

打通金融机构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赖于监管机构的协调和加强引导,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是从“宽货币”向“宽信贷”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循环的重要基础。在“享受发展红利”的早期阶段之后,如果能够通过解决困难建立改革共识,使发展的协同作用能够超过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就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标题: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动性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9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