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3字,读完约3分钟
21日,习近平主席会见了前来中国参加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特别圆桌峰会的知名跨国企业负责人,表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更加敞开。中国将继续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继续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扩大进口,为国内外企业家投资创业创造更加宽松有序的环境。
习近平主席在70天内三次提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它显示了中国开放、包容的自信和挑战的勇气,也显示了中国今后应该做的是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发展对外合作,在和平的前提下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众所周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进步和发展成就: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50.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82元,位居世界低收入国家之列。2017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1.22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60元。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金融业的自由化成为本轮开放的一大亮点。
从2017年1月开始,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和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进程的政策措施。2018年,对外开放进程全面加快。4月初,博鳌亚洲论坛明确提出大幅放宽市场准入。这些措施包括:确保落实放宽外资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持股比例限制的重大措施,同时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保险业开放进程,放宽对设立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范围,扩大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
同时,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货币政策正常化”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甚至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易纲还表示,目前呼伦通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力争在2018年开业。
4月底,银监会公布了开放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四项具体措施;今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外商投资期货公司和证券/基金公司在境外设立股份制机构管理办法》。因此,以银行业、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成为2018年金融开放的亮点。
金融业的大规模开放也传递了两个信号。首先,大国自信,中国有能力和信心扩大金融业的开放规模;第二,中国希望通过开放来推动改革,以弥补中国金融业的不足。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如果说对外开放是金融业和金融企业的一场强制性改革,那么它也可能是金融监管当局的一次全方位检查和评估。在把握开放的节奏和路径的同时,还要把握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能力之间的平衡。
标题:媒体: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正以“高铁”速度推进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6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