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73字,读完约11分钟
作者:傅毅夫,苏宁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我相信,最近几天,大家都可以读到朋友圈子里关于农家女勾靖、陈春秀被替换去上大学的相关报道,也读到了很多批评的话语。
既然“前人的论述已经准备好了”,本文暂时就不做过多的评论。
让我们谈谈不同的事情。
1
众所周知,高考的前身是科举制度,它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从大冶二年(606年)杨迪下令开放科举制度,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颁布诏书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一直被视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和朝廷补充官员队伍的盛大仪式。通过科举考试,直接选拔了10多万进士和100多万举人,对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公平竞争理念,它突破了“天下青年,天下财富”的体制,使许多普通人有了一条“明路”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努力去翻咸鱼。
据李少文《明云杂识》记载,有一位名叫吴平坡的学者,他一生有三大心愿:一愿在芜湖画点,一愿在杨千买栋房子,三愿买个妓女当妾。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进士,三个愿望都实现了。
虽然这位学者的愿望稍显庸俗,但从结果来看,单单学者的头衔就足以改变他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其意义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万物皆劣等,唯读书为贵”成了无数穷学者的唯一信条,“朝为田舍郎,暮入田字堂”也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住在寺庙里造福世界的梦想都能实现。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顶峰,士人必须通过知县主持的县令考试、知县主持的政府考试和省政府主持的大学考试,才能被视为合格的士人,正式参加科举考试;当我们回到后面时,我们要依次经过三个层次,即乡试、会考和寺(院)考,一般每三年一次。虽然选择了不同的级别,但录取率也低得可怕。
有研究表明,明代学者的比例大多为30:1,即录取率约为3.3%;然而,举人与学者的比例大多为20:1,约为录取比例的5%。相比之下,现在高考容易多了,过去三年全国高考的本科生录取率已经超过了4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千军过独木桥”。
“风把金榜吹向世界,三十三个人有着芬芳的名字”。一方面,学生渴望成为第一,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形势,这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题。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稀缺的资源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寻租空,所以在现实利益面前,总会有人暗中欺骗从学者到法院官员。
舞弊和反舞弊之间的较量已经贯穿了科举制度。
2
考试作弊的不良行为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唐语嫣《通邦》卷八,知道了贡品的事,向索要贡品清单,雍答应了,但他没有看到清单上送来的东西。在名单公布的前一天晚上,郑好仍然没有看到崔永的名单,所以他不得不连夜起草。深夜,派一个小男孩送一颗蜡丸给郝,也就是那份名单。“狼喜出望外时更容易忙碌。”由此可见,一些有权势、有声望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考官,甚至影响录取工作。
《北方梦语》中也提到唐代作家温庭筠的才华,“多为邻假手,救数人”。也就是说,他经常在考试中为他旁边的考生写文章,所以他被起了个绰号“救几个人”。
类似的事件在宋、元、明的史料中也有记载。
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和当选官员的高质量,历代统治者总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防止舞弊的发生。但总的来说,清朝以前,对考场作弊的处罚相对较轻(商),最重的处罚是明嘉靖年间的“翟汝孝兄弟联合案”,但只是考官的训斥和官员的降职,考生被罢黜。
所以到了清代,科举考试作弊之风愈演愈烈,案件层出不穷。相关人员的欺诈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是历代成就的汇集:
(1)通过关节
具体来说,考生通过贿赂等非法手段与考官取得联系并形成网络,然后通过放弃提问和打分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
典型案例:顺治14年顺天府乡考,同考官李振宇处处在收受贿赂,非法应考者及其勾结接头达25人;康熙三十八年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李伟、副主考官蒋收受贿赂,承认官员的许多子女通过了关节。他们被候选人嘲笑为“老姜不辣,小李甜。”
(2)夹带
也被称为“携带”,与考试有关的信息被秘密地隐藏在身体里并混入考场。在科举考试中,考生携带它们的方式不计其数,甚至连鞋底、帽子和砚台都被发展成夹层,这是考生作弊的常用方式。
典型案例:顺天九年乡试期间,乾隆皇帝派他的两个亲信带领大批兵士进行突击检查。在第一场比赛中,发现有21人参与,在第二场比赛中,发现有21人参与。这些被捕的人诡计多端,甚至藏在卷尺和内衣里,这真是令人惊讶。
(三)吸收会员
类似于今天所谓的“高考移民”。报考民族的考生主要来自文化教育发达、考试竞争激烈的江南地区,流向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考试竞争相对温和的北方。
典型案例:嘉庆十二年,总政治部副大使太和说:“近年来,山西省南部的学者纷纷参加高考,进校的也陆续出现。其中,也有不少人获得了邓柯的称号,担任过官员。”嘉庆皇帝也在这方面指出:“参加混合考试和指望运气的弊端不仅在山西,而且在各省。”
(4)更换试卷
也就是说,在考场上给考官或抄写员发工资,利用抄写或批改试卷的机会交换试卷。
典型案例:嘉庆三年湖南乡试中,宁乡进贡学生傅进贤与科场抄写员范顺成勾结,交换他人试卷,成为谢园,被依法惩处。
(5)传输
也就是说,作弊的考生将首先把试题发送到考场外,然后考场外的枪手将代表他们回答试卷,最后答案试卷将被发送回作弊的考生。
典型案例:乾隆二十三年,考生海城带着鸽子过关,被考官抓住。
这些不良行为不仅严重败坏了朝纲,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与公正,甚至助长了自私自利、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
因此,统治者决心整顿科举风气。其中最大的一起是顺治十四年的“丁酉常可案”。
3
事情是这样的,第一个案例是顺天府科技中心。
在顺天考试后的贿赂和作弊在明末已经成为一种长期的普遍做法,并在清朝以后变得更加公开。公元1657年(丁友年),李、、张沃朴等人在顺天考完试后,贪财受贿,却在考场上公然翻看对方的试卷,决定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名单进行选择。三年级以上的京官子弟没有一个不被录取的,但是有些人花钱后没有被录取。
所以在出版之后,每个人都拒绝接受它,并且有很多讨论。考生到文庙哭诉,并为任奏乐,说中国举人吕启贤用3200银币送考官李、张朴,所以他赢了。经过调查,顺治皇帝勃然大怒,立即做出如下打算:
“贪污腐败,往往有严令禁止蒯。考场是取士的仪式,关系最重。形势如此重要,这是所有省份的看法,所以我们应该沉溺于贪婪和私事吗?因收受贿赂、使用贿赂和支付过高而受审是各种各样的事实,而且是短视的。如果他们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为什么要警告他们?李振铎、张沃甫、蔡元璋、卢玉基、项绍芳、天昊、齐等,都是堂堂正正,没有家,父母、兄弟、妻妾都迁移到了尚阳堡。”
结果,不仅受贿的主考人和受贿的主考人被立即处死,而且亲属、父母、妻子和兄弟都被流放,惩罚是历史上最高的。
有趣的是,当李和其他人快要死的时候,他们意识到自己被孤立了,并且因为尴尬、咒骂和尖叫而变得愤怒。然而,并没有“把人留在剑后”的幻想场景,而是由刽子手以更快的速度将其斩首。乡试主考官曹本荣、副主考官宋志胜因未发现主考官作弊,均因过失犯罪被降职,仍在原政府机关工作。
不久,顺治皇帝亲自下令商务部指定复试时间和题目。第二轮考试那天,新招募的人被护送到“至”进入考场,每个举人由两个拿着刀的武士看守,由顺治皇帝审判。然后,他又放出狠话:
“从现在开始,所有的考官和学者都必须遵守工作秩序,改变他们的旧习惯,做到诚实和公正...如果他们再次犯下这种罪行,他们不会感到尴尬。”
不料,瓢又开始了,就在顺天府考试案半年后,在获得了江南考试后,又出了问题。
11月24日,14岁的顺治在尹莹文化节上发表讲话说:“江南的科举有很多弊端,...争论正在沸腾。”
这一次,丁友科在江南考取后,为翰林学士讲学,助理学士为翰林学士评钱开宗。他们俩都来自浙江。名单公布后,选出了120名中国举人。虽然大部分是江南名人,但也有不少是通过贿赂考官获得的。因此,在人群中引起了强烈的抗议,当名单公布时,一些考生拦住了考官并公开指责他们。两位主考人考完试回家,途经常州和苏州,大批学者追着船骂他们,甚至往船上扔砖头和瓦片,在城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顺治皇帝刚刚处理了顺天府乡试的案子,他仍然很生气。现在他听到了这个消息,火上浇油。他怒不可遏,立即发消息说:“方友和钱开宗连同主考人员被开除,并命令所有主考人员进入北京。”。
经过慎重审理,当此案最终结案时,顺治皇帝在追悼会上批准了圣旨:
方佑、钱开宗,他们所有的人,也就是义律,以及妻子的家庭财产都不包括在官吏之内;其余18名考官,包括叶楚怀,立即被处以绞刑,其妻子的家属不得入内;被控“开店”的8名新举人每人被打了40板,他们的家庭财产被官员没收,他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子被流放到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清朝初期是一个流放地)。
严酷的惩罚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事实上,纵观整个清朝,官方对作弊考生的惩罚是极其严厉的。一旦被发现,根据《清朝条例》,作弊者要么被戴上镣铐(戴着枷在街上示众)三个月,然后被送到边境地区被驱逐,要么被解雇和监禁,在严重的情况下,他们被斩首和没收。在一篇题为《清代科举舞弊案的计量历史分析》的学术论文中,记载了相关案件的处罚细节。
这些措施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当时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
4
“科举,天下之众;科举是私人的,什么是公共的?”
这句名言在任何时代都已经过时了,即使古代的科举考试变成了今天的高考。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尽管科举取士过程中的命名、抄写、场规、考卷等制度已经如此规范,而且自明清以来,朝廷对科举场案的处罚也越来越严厉,从降官入狱、充军到军队的发展,但对这一制度公正性的挑战却始终如火如荼。
值得注意的是,科举或高考不仅是通向寺庙或大学的木桥,也是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阶梯”,特别是对普通人(603883,医生)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这几乎是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正因为如此,它的公平和正义根本不能被践踏;这条明亮的路上没有影子。
更重要的是,考试的根本目的是选拔人才,人才是国家的财富,是国家的助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高考是否公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未来。
2020年,凝固的历史越来越远,但下一次高考却越来越近。
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努力学习的学生都能得到他想要的,不辜负他的期望。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付一夫:如果苟晶高考顶包案发生在古代 你猜会怎样?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5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