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507字,读完约16分钟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年)的主要内容如下: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地理位置相近,人口众多,文化相通,发展一体化的呼声和行动由来已久。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宣布,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成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光明日报》报道了以往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衡量,分析了其高质量的一体化进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长江三角洲地区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测度体系
本文构建了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空、市场、产业、创新、交通、信息、贸易、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系统等10个子系统的50项基本指标。变异系数用于分析序列的内部差异,即指标内部数据的离散程度。选取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铁路12306网站、风数据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2018)、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7)、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中国交通年鉴(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上海)
长江三角洲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
空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省域梯度存在明显差异。2018年,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江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浙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万元,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5万元,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基尼系数来看,从2000年到2018年,长三角内部经济规模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从2000年到2012年,长三角地区的基尼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经济差距持续缩小。然而,自2013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尼系数总体上略有上升,地区差距缓慢拉大。
就经济联系的强度而言,安徽与江苏的经济联系远远高于与上海和浙江的经济联系。此外,江苏、浙江和安徽与上海的经济联系较弱,这表明上海作为“领头羊”的扩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够的。
从可达性指数来看,空在长江三角洲的可达性格局相对均衡。2018年,江苏省的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最短,可达性最好,表明江苏省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相反,2018年,安徽省的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最长,可达性最差,但距离江苏省只有32分钟左右。
市场整合
本报告从消费品市场、资本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三个方面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长江三角洲消费品和资本品市场分割指数的演变没有显著差异,二者都呈现出持续波动但波动性逐渐减小的稳定收敛趋势,表明长江三角洲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分割程度正在逐渐减弱。劳动力市场相对价格差异波动较大,表明长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整体发展不稳定,处于不断调整之中。总的来说,消费品市场的分割指数低于资本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指数,即商品市场的一体化水平高于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水平。
工业一体化
根据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数据,长三角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上海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40个百分点以上,服务经济导向的“321”产业结构特征明显;江苏省和浙江省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呈现服务业和工业并重的“321”产业结构;安徽省第二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三产业,形成“231”产业结构,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可以看出,长三角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梯度差异和时间序列关联性,有利于产业融合的发展。
自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一直在缓慢上升,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开始逐渐显现。区域间产业结构的专业化趋于合理,产业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长三角地区的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仍保持在0.2左右,仍处于较低水平,地区间专业化水平不高。
从结构相似系数来看,上海与长三角其他省份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相对较低,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相对较高,即江苏、浙江、安徽的同构现象较为严重,长三角地区尚未充分发挥整体联动效应,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依然突出。
结合制造业区位商指数,上海、江苏、浙江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高端制造业,而安徽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有其自身的优势,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创新整合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呈上升趋势;;资金投入增长迅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这些企业在研发中;;D资金占gdp比重的变异系数下降,表明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处于R;;资金投入差距不断缩小。和企业r。;D类人员的专职相当于从业人员比例的变异系数逐渐增大,表明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处于R类;;D类人员的专职同等人员的投入差距较大,且有缓慢扩大的趋势。
在长三角地区,国内三项专利的平均受理数量、国内三项专利的平均授予数量、技术市场周转率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变异系数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即该地区创新产出的地区差距正在缩小。
2007年以前,R&D高等院校和沪、苏、浙三省高等院校;;d企业资金在资金中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安徽省。自2007年以来,上海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R;;企业资金的比重在下降,政府资金的比重在上升。总体而言,R&D高校在长三角地区;;d、企业资金在资金中的比重不高,产学研合作创新潜力很大。
上海和江苏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创新极。技术出口和技术吸收的合同数量和交易额都远远高于浙江和安徽,反映出两地的创新合作能力较强。浙江省出口技术和吸收技术的快速增长,体现了其创新合作的突出活力。
交通一体化
自2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基本形成枢纽型机场、枢纽型港口、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等区域快速交通骨干网。铁路运输网络密度变异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网络化运输系统不断完善。进一步观察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运输网络密度差异较大,应大力推进国家铁路走廊建设,加快建设纵横交错、便捷发达的城际铁路运输网络。
信息集成
长三角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应用的内在差异正在缩小,这为提高信息集成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方向指导。推进长三角地区信息一体化发展,更重要的是抓住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机遇,创新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跨区域、基于数据的分布式生产经营;推进区域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大力提升社会领域信息化协调融合水平,形成民生、航运交通、城市安全等重要领域信息化应用全面对接的良好局面,如加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整合,加强环境治理信息共享,提升交通智能服务。
贸易一体化
从省际贸易依存度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和浙江的省际贸易依存度明显高于江苏和安徽。除上海外,江苏、浙江和安徽在国内发送的货物中占很大比例。
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存在较高的地区差异,因此应注重建立基于自身的价值链分工体系,合理分配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共同参与全球竞争。
长三角地区外商投资依存度的区域差异较低,即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相对均衡。这不仅表明投资环境的差异趋于缩小,也表明政府在利用税收优惠、土地或产业补贴等政策手段吸引投资方面趋于基本一致。
公共服务一体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和卫生保健的内部差异逐渐趋同,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的差异则逐渐缩小。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变异系数明显增大,表明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障内部差距正在扩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量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反映出长三角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内部差距较大,但差距正在缩小。
生态环境整合
长三角地区工业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这是新发展观下实施高质量综合开发的不足。2017年,上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废水排放量较高,江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固体废物排放量较高,浙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废水排放量较高,安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较高。
机构整合
经过多年努力,长三角政府层面的合作已形成“高层领导沟通协商、座谈会明确任务、联络小组综合协调、专题小组推进落实”的省(市)级政府合作机制,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高质量综合开发的特点及问题
上海作为“龙头”,扩散效应不足,安徽尚未深入融入长三角地区。上海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核心区的扩散效应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上海经济的极化效应仍然大于扩散效应。安徽高质量综合发展的大部分指标落后于上海、江苏和浙江,需要深入融入长三角地区。
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滞后于商品市场。从市场细分指数来看,长三角消费品市场的细分指数低于资本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即商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高于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相对价格变动波动较大,发展不够稳定,因此处于不断调整之中。
整体联动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优势产业重叠程度仍然较高。从克鲁格曼的专业化指数来看,该指数仍然较低,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从结构相似系数指标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仍然突出,地区间仍存在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从区位商指数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有其自身的优势,并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性,但优势产业的重叠度仍然很高。
区域间创新人才投资差距扩大,产学研合作创新潜力巨大。r来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研发人员的全职当量与从业人员比例的变异系数来看,长三角地区创新人才的投资差距有缓慢扩大的趋势。从资本交流的角度看,R&D院校和长三角地区的高等院校;;d、企业资金在资金中的比重不高,产学研合作创新潜力很大。
各地区铁路运输网络密度差异很大,因此穿越省际破碎公路迫在眉睫。从变异系数来看,铁路交通网密度变异系数远高于公路交通网密度变异系数。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络密度差异很大。
社会领域信息化协调和整合水平较低。从变异系数来看,长三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应用的内在差异正在缩小,但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推进区域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的水平,形成民生、航运交通、城市安全等重要领域信息应用的全面对接。
省际贸易强度较低,地区间外贸发展差距较大。从省际贸易依存度指数来看,应更加注重防止地方保护和市场封锁,促进贸易交流和综合发展。从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来看,应注重建立基于自身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促进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从对外资的依赖指数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相对均衡,地方政府应避免市场和资源的无序竞争。
社会保障的内部差距在扩大,文化基础设施的内部差距更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变异系数明显增大,表明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障内部差距正在扩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量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其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内部差距较大,但正在缩小。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这是高质量综合开发的缺点。从单位gdp能耗、废水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pm2.5、pm10和酸雨发生率等指标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现实挑战。长三角区域间协调机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政策配套、立法、资金等保障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挑战。
促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综合发展的基本策略
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发挥江苏、浙江、安徽的优势。上海应主动逐步退出一般、劳动密集型、高耗能的制造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经济,不断强化服务、管理、配送、创新等城市功能,利用上海总部发达的经济优势,鼓励企业将生产环节向江浙皖转移,形成合理的空布局和产业链配套。在此基础上,协调制造业集群和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模糊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行政边界,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体机制向空.扩散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构建区域共同市场。首先,改革阻碍了建立共同市场的行政权力,有效地将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等。,逐步消除导致市场不整合的制度和制度障碍。其次,要不断放松对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各种干预,更加积极、更加深入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形成企业进入、产品进入、生产要素获取等行为以市场为主导的格局。第三,通过协议转移部分行政权力,实现整合与协调,加快经济政策的对接与整合。
建立区域性开放市场,构建综合开放新格局。一是从制造业对外开放到服务业对外开放,努力引进跨国集团的地区总部、R&D机构和营销中心,以上海为高端服务外包业务的接收和中转站,江浙皖主动承接部分流程或环节。第二,从引进外资和鼓励出口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开放,我们将面向世界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以我为主体的价值链分工体系。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企业并购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或在海外建立R&D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第三,从注重对外开放到突出对内开放,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将逐步向长江中上游转移,实现真正的溢出效应。
合作支持自贸区建设,复制和推广改革创新经验。随着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深入,各城市将积极携手,共享机遇,合作支持自贸区建设。可以以各种形式探索复制和推广自由贸易区的经验,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构建统一的竞争规则。支持和培育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区域内企业进行并购,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合作与协调;调整产业政策实施方式,促进经济从“发展竞争”向“平等竞争”转变,努力形成政策无差别的良好外部环境;逐步修改和废止与综合发展相冲突的地方政策法规,协调地方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加快经济政策扩散一体化。
建立区域联动机制,扩大合作范围。积极推进前沿科技研究机构合作创新联盟、大型科技仪器设备共建共享联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加快建设高效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在有形的飞行场地上创造一个无形的互联网平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区域合作。
实施具体项目,促进合作与协调。通过具体的项目行动,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发展企业间的自联合、自协调、自发展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更高标准的区域协同决策机制。着眼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努力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进一步推进各项计划的全面对接;考虑在国家层面建立以部委及其派出机构为主体的垂直职能管理模式,制定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计划,为区域一体化提供宏观环境和政策指导,重点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以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共同事务处理机制,缓解地区间利益冲突,维护地区间利益平衡。
会上发表的主要讲话
南京大学高级教授、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洪银星:推进长江三角洲核心区转型升级
长三角经济充满活力,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中应该走在全国前列。中共中央提出将长三角纳入国家战略,实际上赋予了长三角更大的历史使命:成为突出优势、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示范区。综合开发应强化“中心”,扩大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虹吸周边发展因素;二是实现中心城市的扩张,使周边城市与上海同在一个城市,上海非中心城市的职能转移到同一个城市。长三角核心区的扩张可以依托“上海+杭州湾7城市+江苏沿江8城市”,在一体化进程中打造更高水平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样,我们就可以形成一个具有内在竞争优势和相互促进的经济部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空.的发展范围
要实现“中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融合,首先要在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域共同市场建设方面下功夫;第二,要畅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渠道,在突破行政区域障碍的前提下,科技政策要整合到同一个城市,成果转化的利益要共享,科技人才要自由流动,科技平台要共享互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小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探索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和升华。长三角的区域发展和地位决定了其高质量综合发展的国家使命。
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主导作用,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黄金发展带。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长江经济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经济带,是中国经济的重心和活力所在,这主要得益于长江三角洲的存在和发展;它应该成为代表国家实力和水平赢得国际竞争与合作战略主动权的重要平台。长三角地区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创新平台强,创新生态优,产业基础扎实,基础设施发达,外部渠道畅通,对外开放全面,在实现商品要素流动开放向规则体系开放转变方面取得更大成就;探索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率先构建优势突出、联动协调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体制机制。必须形成省际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区域一体化解决区域发展分散化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镇:长三角一体化肩负三项新的历史使命
首先,在更高的起点上率先推进深化改革。围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坐标,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行政区域分割问题。特别是要突破“破路”,消除行政壁垒,构建更加有效、有序、充满活力的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二是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开放。与世界公认的五大世界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要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集聚中心、全球科技创新源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需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布局。
第三,用一体化模式加快缩小地区差距。在长三角城市群的26个城市中,2018年无锡的人均gdp最高,安庆的人均gdp最低。这两个城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很大,因此有必要利用一体化模式来更好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
圆桌对话
1.创建示范区,高质量整合发展
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开发示范区意义重大。安徽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会长魏伟表示,“一体化”不是“同质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应该全方位合作,因为合作意味着差异。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必须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形成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志彪认为,未来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应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市场一体化,最重要的是减少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消除行政壁垒;政府层面的整合赋予公共服务组织一些功能,如城际交通建设、医疗保障、养老一体化等。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交通能源组组长罗伟广强调,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主要包括协商机制和促进机制。在新的时代,一体化发展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打破利益格局,在更大的格局中平衡利益。
2.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关系到长三角经济带的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建设,已成为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新机制。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曾梵音强调,上海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上有很大优势,安徽有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两地应在科技创新领域携手合作,形成创新共同体。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应该成为深化改革的示范区。在发展过程中,“一体化”不是帮助和救济,而是促进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关键是解决区域协调、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担问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晨表示,长江三角洲的三省一市承担着各种创业任务。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中国高技术(600730)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标题:长江产经智库: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与展望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