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3字,读完约3分钟
政府补贴已经成为许多上市公司业绩的“无形”支撑。在我看来,通过补贴来提高绩效只是暂时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要想实现长期发展,仍然需要脚踏实地地做好主营业务。用实际行动向市场和投资者证明他并不坏。
政府补贴是指上市公司从政府无偿获得的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不包括政府作为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贴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和与收入相关的政府补贴。
通过梳理,笔者注意到,在a股市场上,有很多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接受政府补贴。例如,本报4月11日报道的华东科技(000727)自2005年以来,连续14年出现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为负的情况。在此期间,该公司获得了许多政府补贴,以“更新其生命”。2015年至2018年,计入公司当期损益的政府补贴分别为4.42亿元、6.49亿元、9.06亿元和11.43亿元,四年累计31.4亿元。政府补贴逐年增加,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逐年下降。
政府补贴是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为保持税收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平衡而做出的妥协。不可否认,在短期内,政府补贴将使上市公司的业绩亮丽,并能解决其自身的迫切需求。然而,当投资者揭开魅力背后的面纱时,他们发现它只是一个“绣花枕头”。投资者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你认为这是战术欺骗吗?值得警惕吗?
同时,从上市公司自身来看,依靠政府补贴在短期内是幸福的,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一种缺乏顶层设计的短视行为,无法解决自身业绩持续增长的问题。即使上市公司有长期依赖政府补贴的想法,不注重如何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从长远来看,也会出现恶性循环和潜在风险。这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上市公司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就应该注重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不是依靠“输血”。这是对自身、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责任。
另外,从补贴的角度来看,除了科技研发、节能环保等专项资金外,甚至还有拆迁前的补偿。因此,笔者从政府角度出发,认为必须限制补贴的分配,确定合理的分配范围,发挥政府补贴的激励作用。亏损企业不应将政府补贴作为提高绩效的“救命稻草”,不应存在寻租行为,更不应存在“哭的孩子应该有奶喝”的现象。
合理使用政府补贴可以引导行业发展,并在短期内帮助上市公司发展。然而,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盲目依赖政府补贴来提高其业绩,这显然不是该公司的真实业绩。如果它被挤压和干燥,最终会变成鸡毛。因此,笔者认为,上市公司依靠政府补贴支持其业绩的行为是可以制止的。
标题:证券日报:上市公司靠政府补助增厚业绩可休矣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