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8字,读完约3分钟

摘要:空土地短缺问题尤为严重。自2012年以来,深圳现有土地供应量首次开始超过新增土地,土地开发强度超过150%。

Ligantao

1935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发现,生产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制造业的转移。落后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生产要素又发生了变化,产业又向相对落后地区转移。赤松要的理论被称为制造业的“雁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候鸟效应。

冬天快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生存的本能。成本上升和制造业转移也是企业的生存本能。珠江三角洲近40年的发展也从侧面印证了雁行模式。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承接了香港、台湾、日本等地的产业转移。劳动力和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很低,加工贸易的剩余很丰富,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短短几十年间,珠江三角洲完成了从农业基地到世界工厂的转型。如今,生产要素的原始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土地和劳动力变得非常昂贵。大约从2006年开始,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开始出现小规模搬迁的迹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大量空工厂出现在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重镇东莞。过去两年,珠江三角洲各地的地价迅速上升,空的工业用地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面临被挤出的危险。

李乾韬:土地空间资源紧缺 大湾区面临新课题

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深圳也不例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已有超过15000家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出深圳,其中包括许多深圳本土明星企业。例如,2015年,比亚迪(002594,诊断)在汕尾投资建设了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6年,华为终端转移至东莞松山湖;大江科技于2013年在东莞购买土地;富士康将生产线转移到郑州和贵州;赵迟欧飞光(002429)、邢飞科技、海派通讯等企业将生产线移至江西南昌。

李乾韬:土地空间资源紧缺 大湾区面临新课题

雁行模式只是经济法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看,原有产业外移的现象是转移地的产业升级条件已经成熟。在赤松要对雁行模式的描述中,新产业是在旧产业转移出去之后发展起来的。所谓产业升级实际上是由旧到新的转变,新的和更具创新性的企业正在淘汰旧的和低效的企业。

观察企业向外迁移的另一个有趣的窗口是制造业的向后迁移。深交所首席执行官杨景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讲过一个小故事:一家两年前搬到湖北的精密电子企业回来了。原因很简单。在深圳,一个配件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而在其他省份,需要两个星期。当制造业复苏时,它仍然是一个经济账户。现代工业的成本核算不再是传统的土地、劳动力等主要成本项目,而是包括物流、人才、工业配套和融资等综合要素。尽管搬回了珠海,甚至华为和其他公司也把生产基地搬到了外面,但他们的总部仍然在深圳。这种做法无非是将企业的各种成本置于一个合理的位置,仅此而已。

李乾韬:土地空间资源紧缺 大湾区面临新课题

产业链是利益链。无论一个企业是迁出还是迁回,其背后的驱动力是对企业发展利益的考虑。对珠江三角洲而言,企业的搬迁充分显示了当地综合成本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对空.本地土地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以深圳为例,早在2004年,深圳就率先面临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四不可持续”的严峻困境。其中,空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自2012年以来,深圳现有土地供应量首次开始超过新增土地,土地开发强度超过150%。

如何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已成为摆在大湾区诸城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是《时代周刊》的评论员)

标题:李乾韬:土地空间资源紧缺 大湾区面临新课题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6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