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0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应急力量体系,综合救援能力大大提高。防灾、救灾、减灾的人民防线不断构筑
防灾和减灾的跨部门和跨区域协调不是简单的“物理添加”,而是应致力于产生“化学反应”和实现“1+1”;2”的有机结合
6月,中国南方出现了自汛期以来的最强降雨,广西等地的许多河流都超过了警戒水位。预计今年汛期北部和南部将有多雨地区,区域性暴雨和洪水比正常情况严重,防洪形势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每年的汛期对各级各部门都是一次系统性的“大考验”。从早期监测与预警、咨询与判断,到巡逻与防御、转移规避风险,到应急救援、灾后救助与重建等。,防洪和救灾有着长长的责任链。未能抓住任何环节都可能导致严重的灾难性损失。事实上,包括风暴和洪水在内,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频率高。应对这种“多点、宽领域”的灾害形势,优化相关应急资源和力量的配置,有效地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是本课题的应有之义。
过去,中国的应急资源往往是分散的。重大灾害发生时,各有关部门可能会派出工作组进行个别救灾,缺乏全面规划。2018年4月,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整合了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两年来,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灾害应对的整体协同作用增强。
例如,在指挥系统中,按照统一高效的原则,预警响应、灾害咨询、信息共享、协同处置等联合指挥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在以往处置金沙江堰塞湖的工作中,应急管理部与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能源局等部委召开了联席会议,并派出联合工作组到现场协调救援工作,不仅汇集了各方面的专业力量,还协调了四川、西藏两省参与救灾的力量,提高了救援能力和效率,最终成功消除了堰塞湖险情,实现了“零伤亡”。
从权力结构上看,中国有近20万个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了强大的应急力量体系,综合救援能力大大提高。此外,防灾、救灾和减灾的人民防线正在不断建立。去年,超强台风“利市玛”登陆浙江,基层信息员及时发出预警,140多名村民及时疏散转移,避免了山体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在中国,70多万基层灾害信息工作者在城乡社区奔忙,成为解决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应当指出,防灾减灾的跨部门和跨区域协调不是简单的“物理添加”,而是应致力于产生“化学反应”和实现“1+1”;2”。应对自然灾害,要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确保责任链的无缝衔接,形成整体合力。例如,防汛工作中,防汛抗旱指挥部做好协调配合,气象部门共享雨旱数据加强研究判断,水利部门科学调度水利工程,自然资源部门重视预防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各部门各司其职,根据各自优势密切配合,确保汛期安全。换言之,只有理顺各部门之间相应的职责分工,处理好“统分”、“防救”等多层次关系,才能确保防灾减灾的协调、统一和高效。
防灾减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不能放松。近日,鉴于西部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西部八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管理部门签署了《省际应急联动备忘录》,共同建立应急协调机制。更多的整合和协调措施仍在进行中。我相信,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我们一定能够筑起一座防灾减灾的坚固大坝。
标题:人民日报:合力筑牢防灾减灾的坚实堤坝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