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31字,读完约8分钟

强金融监管下的“抢钱模式”表明,中国经济的人为可操作性不断增强。越多的人普遍缺乏资金和投资目标,越多掌握流动性和高质量资产的人就越有发言权。相反,经济衰退的潜在风险使银行、投机市场和大财团开始回暖,它们的实力在空.之前就增强了一切都实现了我们常说的:国家队可能成为最大的赢家。

作者:学者、财经作家、财经网站专栏作家孙

自2018年初以来,内地银行发起了一场“储备战”。一般来说,银行储蓄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现金存款,提高存贷比。月底、季末和年底,监管机构将评估存贷比是否达标。这些时间点是银行迫于监管压力加大储备资金力度的时候。

然而,从今年开始,夺取储备的战争就发生在年初。银行在去年底刚刚经历了“评估压力”,但在年底的储蓄大战后,它们并没有停止,而是一直在不断吸收现金存款。

这种不可阻挡的存钱趋势使人们不禁要问,银行今年是否缺钱,从储户手中“抢钱”的目的是什么,这对普通人的生活和投资会有什么影响?

首先,银行“抢钱”是为了应对强有力的监管和流动性枯竭

过去一个月,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中国各银行的各种“储蓄”惯例。比如,某个地方的银行给开户省钱的顾客送大米、食用油和海鲜,账户大的人也会收到小电器和手提箱等“礼物”。对于一些年轻客户,银行会发送网上购物凭证和礼券来吸引他们省钱。

当然,有一些方法比上述方法更出格,甚至涉及违反法律法规。简而言之,银行已经尝试了各种方法从客户那里获取现金。据统计,2017年中国大陆人民币存款增加13.5万亿元,同比增减1.36万亿元。银行在市场上获得存款的压力很大。

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金融机构存款超过164万亿元。虽然全年总量有所增加,但流通中的货币却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了一万亿元以上。在各类存款中,增幅最大的是企业存款和政府存款。从去年1月到12月,企业存款增加了5万多亿元,政府存款增加了3万多亿元。

在企业和政府存款不断增加的同时,居民活期存款却在不断下降。在各种互联金融平台的竞争下,银行活期存款对普通人的吸引力大幅下降。如果银行想从居民手中“抢钱”,只能依靠各种高利率承诺和各种“优惠政策”。

去年,即使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其存款余额也仅增长了1.8%,主要依靠推广所谓的“结构性存款”(本质上承诺高回报和刚性赎回的理财产品)来吸引储户为其支付。走到这一步,人们不禁会想到影子银行和各种表外财务管理,它们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银行储蓄增长的总体下降与中国货币增量的下降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监管力度的加大。

目前,当最高监管部门明确表示“严格监管”时,所有人都知道,金融业的“风险防范”意味着金融业的流动性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获得。新的一年伊始,银监会直接部署了今年要开展的“深化整顿金融市场混乱”行动。这是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一个提醒:紧缩银根的政策不会改变,如果我们不能找到自己的路,展示我们的神奇力量,日子将会非常艰难。

孙骁骥:中国经济进入“抢钱模式” 谁是最大赢家?

今年我国金融业在风险防范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国家的判断有三个方面:“高风险、频发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银行股东管理、公司治理和风险防控机制仍然相对薄弱,市场混乱的深层次原因没有根本改变”。首先,这要求银行业以回报为主营业务,而不是采取所谓的歪门邪道。

正如最高监管部门所指示的“房子是用来居住的”,房地产行业有了新的规定,而银行业强调“回报”应该是主要业务,实现“存款设立”。要做好这项业务,你必须有足够的存款,然后才能获得有利可图的贷款。

在流动性将被收紧的预期下,吸引更多存款是目前每个银行都必须争取的业务。此外,由于市场未来将“缺钱”,银行信贷额度将会吃紧,这将导致利率上升。银行业务将来能否做好,取决于存款的多少。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抢钱”,比如存钱和理财,恰恰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严格监管。因此,要勇于承担风险,预付一笔款项,先储备足够的现金流量,夯实基础,以免被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所压倒。

第二,资金继续向空转向,企业投资流向金融市场

当然,银行“抢钱”的对象不仅是普通储户,还有企业。在非金融企业层面,除了活期存款明显增加外,一些上市企业还通过购买银行融资向银行转移资金。

根据wind Information的数据,去年有超过1170家中国上市公司投资了创纪录的1.24万亿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与2016年相比,这一数字增长了49%,是两年前总额的两倍多,增长率超过了当前银行存款增长的任何类别。特别是,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上市的公司购买的金融产品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这些所谓的理财产品的期限从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其年均回报率超过4.9%,而国内银行存款的基准利率仅为1.5%。因此,这些回报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吸引了大量上市公司投资。

问题是,这些财务管理的可靠性仍然令人怀疑。支持个人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基本上是不透明的。理财产品通常利用杠杆来提高回报率。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价格是不确定的。

大多数投资者,包括个人储户和企业,认为银行为这些产品提供担保,并承担相关资产的所有损失。但事实上,在中国新的金融监管政策下,这些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违约风险。

然而,潜在风险一直无法阻止企业继续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事实上,企业这样做的越多,就越表明没有资本的好去处,也没有投资工业的利润,因此它们转向名义回报率更高的资本市场。

当上市公司这样做时,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商业运作的好处会在股票市场上体现出来。然而,在通过股票市场吸引投资者的资金后,这些资金再次流向虚拟经济和金融投机市场。资金只是通过股票市场,但它仍然在空.流通

这一现实与最近的统计数据相矛盾。最近,中国的经济数据已经发布,所有指标都表现良好。财新的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指数明显反弹,达到一年来的最高水平。然而,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事实是,资本一直在空转向,企业的投资流向了金融市场。

我们可以从人民币m1/m2的增长比率中进一步验证这一现象。自2015年10月以来,中国m1增速再次超过m2增速。M1和m2上下颠倒,表明企业的短期存款在增加,而传统的长期业务投资在减少。

企业手中没有多少利润,他们不知道如何投资,因为无论他们投资什么,回报率都很低,甚至可能赔钱。因此,大量资金没有求助于传统的信贷市场,而是流向证券投资市场和金融管理等影子银行系统以获取利润。

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基本事实:银行必须重新启动吸收存款的马达,通过“结构性存款”和各种金融管理从企业和存款人那里吸收资金。这对谁有好处?

首先,银行本身是好的。在大家都缺钱的时代,银行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地吸收了大量的资金,这将直接影响到上市银行的市场表现。在a股和h股市场,银行类上市股票的表现表现出“吸引黄金”的效应。

第二,对于与银行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来说,银行流动性的增加显然对国有资产有直接的“输血”效应,因此也有利于相关的国有企业。事实上,在证券投资市场上,基金、银行和国有资产已经完全融合,布局已经固定。现在让媒体发布消息,应该是直接在市场上发布信号,希望能逐步提高成交量和价格。你想不想上这辆公共汽车取决于每个人。

孙骁骥:中国经济进入“抢钱模式” 谁是最大赢家?

强金融监管下的“抢钱模式”表明,中国经济的人为可操作性不断增强。越多的人普遍缺乏资金和投资目标,越多掌握流动性和高质量资产的人就越有发言权。相反,经济衰退的潜在风险使银行、投机市场和大财团开始回暖,它们的实力在空.之前就增强了一切都实现了我们常说的:国家队可能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篇文章转载自《集观天下》。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孙骁骥:中国经济进入“抢钱模式” 谁是最大赢家?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17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