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89字,读完约9分钟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克服困难,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和外部环境影响造成的损失。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深化供给面结构改革,突出民生导向,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使拉动消费和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大国。它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内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4月17日和5月15日召开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不仅凸显了扩大内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为当前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阐释了扩大内需战略的内涵。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领会扩大内需战略的基本内涵,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积极扩大内需,有效化解疫情影响,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战胜贫困的攻坚战目标任务的完成。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任意选择的,而是由其资源禀赋决定的。大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条件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因此,大国的经济往往具有内部循环的特征,倾向于把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当然,选择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点并不与对外开放和发展贸易相矛盾。相反,由于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大国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更具优势。今天,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1.7亿多具有高等教育或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以及由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组成的超大型内需市场。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完全有资格形成以国内流通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市场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反映了它的生产目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标,必须使供应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不断升级的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求。在新的时代,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把满足内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完整的内需体系,才能有效解决重大社会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求,不断促进共同富裕。人民的需求是动态的、发展的和不断上升的。正是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满足这种需求的努力,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在当前形势下,着力扩大内需是应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战略基础。新冠肺炎的肺炎疫情已经蔓延到全世界,世界经济经历了严重的衰退。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经济运行面临巨大挑战。从国际角度看,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了巨大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面临挑战,地缘政治风险依然较高,中国发展的外部风险加大。从国内来看,海外疫情的进口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恢复面临新的挑战。只有着力扩大内需,才能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生产和生产的协调恢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见,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克服困难,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和外部环境影响造成的损失。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深化供给面结构改革,突出民生导向,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使拉动消费和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进入最终的消费环节,整个生产过程才能完成,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升级方兴未艾。多年来,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平稳国内经济周期,有效应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促进社会再生产周期平稳推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先稳定就业,保障民生,巩固消费基础。就业是最大的生计。只有稳定就业,居民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能够消费,扩大内需,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在疫情防控方面,国有企事业单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私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市劳动力和就业。稳定就业、保障民生,重点是帮助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减轻疫情对它们的影响,充分发挥它们作为吸纳就业主力军的作用。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分销服务”改革,不断优化经营环境,营造所有所有制单位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参与竞争、平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为稳定就业、保障民生,还应特别关注重点行业和重点群体的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和创业。
培育新的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尽管传统消费受到疫情的极大影响,但疫情的防控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消费,成为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力量。加快5g网络和场景应用建设,完善新基础设施布局,推动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消费发展,拓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和网络娱乐消费,培育和增长防控新消费,加快释放新消费潜力。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每一次提升都将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如今,我们正进入智能化和数字化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抓住消费升级机遇,坚持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要方向,加快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不断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
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消除人民消费后顾之忧。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但市场不是万能的。特别是涉及人民根本利益和公共安全的领域,如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不适合全面引入市场,而更适合政府主导。从教育青年、学教青年、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养、老有所养等方面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加强包容性、基础性、综合性民生建设,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有利于消除消费后顾之忧,积极扩大消费。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与消费和对外贸易相比,投资具有更大的乘数效应,受疫情影响较小,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是积极扩大内需、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缓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手段。
让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变得更强更好。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源泉,是一个国家繁荣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经济何时发展,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基础。”"经济发展的重点必须放在实体经济上."。努力推进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边缘产品和零部件制造业向核心产品和整机制造业转型,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使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越来越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应中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弥补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公共服务和工业配套设施等领域的不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
坚持以供给方结构改革为主线。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质量低下等结构性问题。从短期来看,疫情冲击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不仅加大了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也凸显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因此,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必须坚持以供给方结构改革为主线,协调好投资政策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是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投入,改造桥梁、铁路、公路、机场、棚户区等传统基础设施,改造水电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和农田水利设施。三是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充分激发人的创新和创造力,以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升级和发展动力转变。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激发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扩大内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投资积极性。一方面,鼓励国有经济积极增加对R&D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投资,率先打造更具弹性、更稳定、更高端的产业链,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深化市场准入、信贷、税费减免、产权保护等改革,不断优化经营环境,激发民间投资热情,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同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前瞻性投资的乘数效应,有效带动民间投资。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
标题:人民日报: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地址:http://www.hhhtmd.com/hqzx/6350.html